擴大規模/投資基建 未來五年每年至少發債1500億

政府預計未來五年基本工程開支,會由平均每年約900億元增至1200億元,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擴大發債規模,未來五年每年至少發債1500億元,支持基建發展。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強調,建議的發債規模是可持續水平。有會計師行認為,發債是可行的開源方法,政府牽頭可帶動債券市場發展,進一步強化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隨着北都工程陸續展開,工程開支進入高峰期,政府料未來五年基本工程開支會增至1200億元,因此計劃未來五年,透過「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每年發債1500億至1950億元,其中約五成六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券再融資。
陳茂波重申,發債所得資金不會用於政府經常開支,「我們預計政府在上述兩個債券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額,將由現時的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比率,將維持在12%至16.5%的水平,屬於非常穩健及可控的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的債務水平。」
政府牽頭可帶動債券市場發展
在記者會上,陳茂波被問到政府是否靠發債以清還舊債時回應指,政府以往都是發息口較低的短期債券,這種再融資做法在商界很常見;北都發展到稍後年度,能為政府創造收益,到時若要推動發展北都基建項目,政府會積極研究發長期債券。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金管局會視乎市況決定發債年期、息口等具體安排,大部分會對機構投資者發行,雖然去年基建零售債認購不足額,但仍會考慮發行基建零售債。
會計師行安永認為,發債是一個可行的開源方法,政府牽頭發債,亦可鼓勵私人市場,帶動整個債券市場的生態圈,進一步強化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畢馬威中國香港地區政府及公共事務主管合夥人李智深認為,在新發債計劃下,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仍維持在較低水平,相信在嚴守資金用途及借款上限的紀律下,預料不會影響香港的信貸評級。\大公報記者 曾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