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全球AI競賽 香港不能掉隊\李靈修

細觀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內容,在人工智能(AI)領域着墨較多,反映出香港特區政府力推產業轉型的決心。從國際視角來看,當下中美兩國的經濟改革,均將AI視為提質增效的重要抓手。緊跟時代潮流、加大人工智能的投入,幾乎已成為香港的必選項。
今次財政預算案提出,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引導及助力本港人工智能的創新研發與產業應用。此外,特區政府還將制訂香港新型工業的中長期發展方案,並通過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資金投資策略性新興和未來產業。
現處新一輪技術革命
身處新一輪技術革命階段,各國也都將投入重心放在「全要素生產率」上面。所謂「全要素生產率」,即是指扣除資本、勞動、土地等生產要素作用之外的增加值,通過技術進步賦能產業發展,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中國近年來強調的新質生產力,其內涵就是國內產業結構的升級,從過去的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移。
去年兩會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要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開展「人工智能+」行動。這也是「人工智能+」首次被寫入官方報告之中。
而美國為鞏固自身在全球人工智能行業的領先地位,特朗普政府於1月21日宣布啟動了「星門計劃」(Stargate)。由OpenAI、軟銀集團和甲骨文公司聯合發起,在全美範圍建立多個數據中心,該計劃初始投資額為1000億美元,在未來四年內逐步增加至5000億美元。
特朗普政府的經濟政策也將AI作為突破口,一方面是通過AI提高製造業效率,促進產業回流;另一方面,馬斯克領導的政府效率部(DOGE)也是通過AI等技術手段,提高對政府財政賬目核查的工作效率,藉此達到裁減僱員、減少赤字的目標。
中美領跑AI創新領域
《2023全球人工智能創新指數報告》顯示,中美持續領跑全球人工智能創新領域,呈現出清晰的雙強格局。該份創新指數將參評國家分級,其中獲得50分以上的第一梯隊只有美國和中國兩個國家。(見表)
常看本專欄的讀者應該知道,筆者習慣將香港的經濟處境比作「三人四足」競賽:金融層面與美元掛鈎,如同左腿連着博爾特;實業層面與內地融合,如同右腿綁定加特林。現時中美經濟周期不再同頻,造成香港陷入「高利率、弱通脹」的割裂環境。加之中美雙雙押注AI技術,如同博爾特、加特林爭相加速衝刺,如果香港不能抓緊時間「強身健體」,則更難追上這場比賽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