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漫話/霧裏看花\江 恆
如果法國印象派大師克勞德·莫奈能穿越回今天的倫敦,他會驚訝地發現,除了偶爾出現的街道名稱或早已被酒吧和咖啡館佔領的碼頭之外,倫敦南岸的工業歷史現在幾乎完全消失了。
當一八九九年,莫奈第一次在倫敦薩沃伊酒店套房的陽台上架起畫架時,泰晤士河對岸到處是工廠的煙霧和喧鬧聲。這種景象有些可怕,但對莫奈來說,倫敦的冬季霧氣、陽光和污染的神奇組合是不可抗拒的,他在給妻子愛麗絲的信中寫道:「我在近兩個月時間裏的美妙收穫,就是對泰晤士河進行了持續觀察。」由此產生的三十七幅作品組成的系列畫作「泰晤士河風景」於一九○四年在巴黎展出,廣受好評,以至於莫奈第二年將展覽帶到倫敦的雄心壯志,因幾乎所有畫作被出售而泡湯。但一百二十多年後,莫奈的願望得以實現,二十一幅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畫作於去年九月首次在倫敦考陶爾德美術館重新聚集在一起,有關展覽在不久前結束。
在此次展出的作品中,以倫敦風景為主,包括向東看滑鐵盧橋、向西看亨格福德橋和火車,以及從泰晤士河南岸到國會大廈的冬日下午等,畫作充分揭示了光線和霧氣的細微變化,正是這些大氣現象引起了莫奈的極大興趣,讓他在一八九九年至一九○一年間三次來到倫敦。在此期間,莫奈通過獨特的筆觸,比其他印象派畫家如特納或惠斯勒,更形象地塑造了倫敦和泰晤士河的持久浪漫,它們會隨着天氣的變化而變化,從光澤顏料表示陰天湍急的水面,到緊密粗糙的表面讓人聯想到霧的密度和混亂。比如在《滑鐵盧橋》中,滑鐵盧橋處於各種陰暗和霧氣的狀態,這是一種奇妙的美學輔助,它以不同條件下集中和擴散的光線柔化了輪廓。正如莫奈在他對陽光的描述中所說的那樣,當太陽出現時,它變得像新奇的「小紅球」,不透明的大氣與粉紅色太陽形成鮮明對比,並映射到條紋狀起伏不平的水面上。
再比如《霧中陽光的效果》,表現了黑暗不是隨着夜晚降臨,而是伴隨着濃霧降臨。畫中查令十字橋被一種邪惡的硫黃所包裹,在駛過火車的蒸汽中近乎霓虹粉的亮點映襯下,唱着一種邪惡的歡樂。莫奈形容倫敦獨有的特色是「美味的霧氣」,煤煙、船上的蒸汽和河裏的水蒸氣混合在一起,呈現出其他地方沒有的特殊密度和各種色調。值得一提的是,這幅畫在上世紀五十年代送給時任英國首相邱吉爾時,受到他的雪茄煙氣污染,日積月累後在油畫上形成了一層黃色焦油,不過如今已被去除。頗為諷刺,這幅畫恰是邱吉爾在監督《清潔空氣法案》時擁有的,該立法最終讓有「豌豆湯」之稱的霧都倫敦成為了過去。
事實上,莫奈畫筆下的倫敦霧,並非全部由自然形成,相當部分源自工業熔爐的煤煙。印象派的興盛期正值英國工業革命時代,畫中朦朧的光影和流動的霧氣,恰是創作者所觀察的被工業污染的現實世界。據去年法國和美國學者的一項研究顯示,莫奈的印象派畫風,實則是霧霾所致,他捕捉的是當時空氣污染形成霧霾的光學環境變化。就像狄更斯在書中描述的那樣,「這濃霧是無邊無際的,讓景物都包上了模糊昏暈的外殼。」
該研究分析了多位印象派畫家的百逾幅畫作,首先排除了莫奈患有眼疾的可能,確定他既不是近視眼,也沒有白內障。此外,根據對比這一時期倫敦的污染水準,以及污染與光的相互作用所產生的視覺變化,得出的結論是:莫奈畫作的輪廓越來越模糊,後期色調也更灰白,風格逐漸轉變為印象派,正好和當時工業革命造成環境污染的變化一致。即是說,空氣污染產生的霧霾會使得遠處的物體看起來更朦朧。另外,導致倫敦霧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煤炭燃燒後形成的煙塵和硫化物顆粒,而硫化物是黃色的,煤焦油是黑褐色的,煤焦油中的苯胺和苯酚類化合物則形成了紅色和藍色,因此莫奈筆下的霧擁有豐富色彩,也能說得通。
對莫奈來說,捕捉這些無數光效的過程是一場引人入勝的貓捉老鼠遊戲,從技術上講稍縱即逝的景象很難畫下來,並且觀察需要耐心和毅力。例如,他在接受一位美國記者採訪時描述了晴天的恐怖:「我感到非常震驚,我看到所有的畫布都被大火一點一點地毀掉了。」他也曾寫信向經銷商抱怨:「唉!霧氣依然存在,但從深棕色變成了橄欖綠,是陰暗且難以穿透的。」據說在莫奈的房間裏,有成堆的未完成的畫布,沒有一個是完整的。而每一幅未完成的畫布,都代表着一個短暫出現、然後消失的時刻,讓他別無選擇,只能等待它的回歸。
如同英國作家彼得·阿克羅伊德在《倫敦傳》中描述,「這座大城雜亂無章的霧,抹除所有招牌和標記,模糊的教堂尖頂、大橋、馬路、廣場,好似一塊海綿擦去倫敦。」但這些不斷變化的圖像,非但沒有阻礙莫奈進行繪畫,反而成就了他的藝術創作。尤其是他晚年時所畫的著名「睡蓮」系列,那些看上去模糊朦朧的花朵,恰是倫敦霧在他心中生根發芽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