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北都區提速】每年發債1950億 推展北都區等基建 預留37億加快河套設施建設 未來5年工程進入高峰期開支增


創新科技是香港未來的重點發展項目,而北部都會區和河套香港園的建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為確保北都區等策略性基建工程按時推展,2025年財政預算案提出,特區政府將通過更多元的發展模式推展項目,包括公私營合作、原址換地、試行片區開發等,並將會相應地擴大發債規模,預計2025/26至2029/30年度的5年間,每年發行債券約1,500億元至1,950億元。發債所得將全數用於基建投資,包括北都工程進度加快帶來的工程開支高峰期。下年度預算案會預留37億元,加快完成河套香港園第一期的內部基建及公用設施;又會揀選園中約10多公頃的地塊,在今年徵求私人發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楊盈盈
陳茂波昨日表示,香港有條件、也有能力適度增加發債,靈活運用市場力量,特別是隨着基建開支增加,特區政府會相應擴大發債規模,2025/26年度起的5年間,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下每年發行債券共約1,500億元至1,950億元,其中約56%用於為到期的短期債務再融資。在中期財政預測期內,上述兩個發債計劃的合共借款上限,將由現時的5,000億元上調至7,000億元。
債務佔GDP比率處健康水平
他強調,政府發債所得資金將用在基建投資,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這是政府一直嚴守的財政紀律。發債除可善用市場資金支持基建項目,更有助推動債券市場發展,「基建投資所帶動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將為香港帶來更多新的發展機遇和收入,而通過發行較長期的債券來支持較長期的工程項目,也能讓現金流年期與工程項目的資金需要相匹配。」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補充,香港金管局會視乎市況考慮,決定發債年期,大部分會對機構投資者發行,部分發債會以代幣化債券方式發行。
消息人士表示,每年發債金額即使增至接近2,000億元,特區政府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GDP)比率仍維持在12%至16.5%水平,遠低於大部分先進經濟體,例如日本的比率高達250%,新加坡逾170%,美國亦超過100%,處於健康水平,而今年香港需支付的債券利息僅佔GDP的0.4%。
未來五年每年工程費1200億
就發債收入的具體用途,陳茂波表示,隨着北都區工程陸續展開,工程開支進入高峰期,未來5年基本工程開支由年均約900億元增至約1,200億元。
消息人士補充,有關工程開支的增加,是因為北都工程陸續展開,進度加快,加上部分公共工程提前開展,「將往後幾年的工程提早做。」
為確保這些策略性基建工程順利推展,陳茂波表示,特區政府會以更多元的發展模式以推展相關項目,包括更多的公私營合作、原址換地、試行片區開發等。
陳茂波提到,特區政府去年已啟動程序,把北區沙嶺10公頃土地改劃用途,發展沙嶺數據園區。改劃程序預計可在年中完成,政府正積極籌備把土地推出市場。政府消息人士透露,為加速數據園發展,特區政府也會向企業投資者做市場意向調查,考慮引入適當的私人發展計劃。
在河套香港園方面,預算案預留37億元,以加快完成第一期的內部基建及公用設施。特區政府又會揀選園區中約十多公頃的合適地塊,在今年徵求私人發展計劃,借助市場力量加速園區發展。
在私人發展計劃,消息人士說,當初落馬洲河套地區分區計劃大綱圖已訂明,只能做創科用途以支援發展,故不用擔心會變成地產住宅用途。該計劃預計會於今年下半年做市場意向調查。
精讀預算案
發債規模
●2025/26至2029/30年度的5年間每年發行債券約1,500億元至1,950億元,發債所得將全數用於基建投資
河套首期埋尾
●下年度預留37億元,加快完成河套香港園第一期的內部基建及公用設施
資助新醫學院
●政府會以配對形式向新醫學院提供資源支持
吸引新藥註冊
●撥款1.59億元在今年底前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以加快新藥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