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懂《哪吒2》內涵未? 能降妖會作詩 展華夏文脈
《哪吒2》引爆了一場國人對傳統文化重新認識與民族精神的引領。它擁有如此多的共鳴根基在於受眾的文化底蘊與基因記憶。它不亞於世界上的任何一本巨作敘述的民間疾苦與對不公的反抗。中國歷史上的英雄都是為民除害,或拯救蒼生,在台灣地區和港澳地區都有供奉哪吒三太子塑像。全國的數據說明哪吒三太子已經是千百年來深入民心的信仰與傳承。當瘟疫來臨,許多市民就會來三太子廟朝拜以祈求力大無窮、正義凜然的三太子為他們驅走妖孽瘟神,這是中國的民間神話與現實信仰的融合。
《哪吒2》在內地票房破百億元後,它的氣勢足以影響所有華人乃至世界。香港居民在回歸祖國以後,他們對中華的文化了解愈來愈多,尤其旅遊體驗更令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到震撼與迷戀。此片的拍攝與製作都包含了對民族文化藝術的深度挖掘與巧妙運用。影片投入巨資,除了對高科技的把握和創新之外,還有兩大脈絡與形式支撐故事的串聯與效果。
詩意逗趣添活力
一是導演抓住了中國是一個「詩歌大國」的地位,有了《詩經》,我們可以稱為詩人的後代。《哪吒2》把這個優勢發揮到極致。會捉妖也會作詩,是哪吒的標誌。這樣的人設屬於華夏民族的後裔。「天雷滾滾我好怕怕,劈得我渾身掉渣渣。突破天劫我笑哈哈。逆天改命我吹喇叭,嘀嗒嘀嗒嘀嘀嗒。」「從來生死都看淡,專和老天對着幹。我命由我不由天,小爺成魔不成仙。」淺顯的打油詩每一句都朗朗上口,卻蘊含為人為仙的哲理,以及抵抗命運不公的堅韌,也充滿了現代感語境。詩文意義博古通今,毫不違和。這是一脈相承的史詩文化,人們在觀影過程中,也能體會詩的優美韻律。
在生活的重重困境中,作詩念詩也是一種對身心的緩解與釋放。這是對青年或有中年危機的人群是一種提醒與激勵。尤其詩的內涵都非常符合當下青年對前途的焦慮與彷徨。所以,當哪吒歇斯底里地喊一聲,「我要破!」的時候,對千萬觀眾來說,這也是對身心的一次猛烈震盪。人就是人,魔也不例外,在一個圈困得久了,你需要甦醒一次,甚至需要不斷地一次次讓自己甦醒。
詩意讓哪吒增添了無限的趣味與少年的活力,也讓很多兒童觀影的時候有了一起成長一起闖蕩的體驗與陪伴。觀眾和主角是朋友的關係,它沒有矯情,這是人間情懷的共鳴。在這樣的共情下,當他說︰「我要將混沌的世界翻個天。」觀眾就玩到一塊了 。
配樂現民族音樂色彩
與其說《哪吒2》是一篇宏大的敘事影片,不如說它是一場音樂盛宴貫穿的民族性與精神高度合一。 片中很多歌曲,都選用了民族樂器演奏,集合了嗩吶、二胡、琵琶、鑼鼓多種傳統樂器。中國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它有一種深深的創傷,我們銘記,我們表達。二胡音色優美,略帶傷感,可以表達深沉又細膩的情感;鑼鼓更表現大場景與廣闊抒情。為了體現東方神話中寶蓮盛開的剎那,劇組跑到貴州,收入了侗族合唱的原生態原音,在旋律構建與樂器的選擇上都彰顯東方民族的元素和色彩。在主旋律上選用的8支嗩吶也表現了國漫的與別不同。為渲染「元天鼎」的出現要有邪惡的陰鬱感,團隊選用了蒙古族低沉的呼麥;到搞笑的「土撥鼠」那段就選用了西北的大三弦,是這些樂器的效果撐起了讓人難忘的視聽。
製作團隊為呈現情感張力和緊張氛圍恰到好處的表達不辭辛勞,竭盡全力,如果沒有對配樂美學價值的追求,電影的敘事將不完整且沉悶,更達不到今天的票房效果。
在主題曲與插曲的創作上,能表現角色與觀眾之間的情感鏈接,友情與親情的分分合合。如主題曲張碧晨唱的《此生無憾》:我穿過時光披着一身風霜,一路上追逐我夢想。旋律優美動人,人神都墮入情網。這一切都造就了《哪吒2》的火爆。 文︰影評人楊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