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控公共開支 穩中求進創機遇

  李梓敬 立法會議員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展現特區政府面對經濟挑戰的魄力與承擔,提出凍結公務員和立法會議員薪酬、削減政府開支及公務員編制,同時大力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及北環線鐵路建設,並延續部分惠民措施如公共交通補貼等,充分體現「應使則使、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儘管部分中產家庭關注薪俸稅及差餉寬減幅度收窄,但整體而言,這份預算案既鞏固了公共財政穩健性,亦為長遠發展鋪路,值得社會支持。

  全球各地在經濟轉型期均需平衡短期民生與長遠投資。新加坡在2016年推出「未來經濟委員會」,一面縮減公務員規模,一面加大科研及基礎設施投入,最終成功推動產業升級。香港當前情況與之類似,預算案提出減少公務員編制,但同步增加科技應用提升政府效率,例如推動「智慧政府」和電子政務,這不僅能節省行政成本,更可將資源精準投放於北部都會區等戰略項目。這種「瘦身強體」的策略,正是借鑒國際經驗後的務實選擇。若可進一步推動部門數碼轉型,例如擴大人工智能在審批及數據分析中的應用,不僅能維持服務水平,更可釋放資源支援基層醫療、安老等範疇。

  北部都會區及北環線鐵路無疑是預算案的兩大亮點。北部都會區將整合新界北的產業、居住及生態空間,透過跨境合作深化與大灣區的聯動;北環線則打通新界東西交通脈絡,促進區域經濟融合。參考深圳前海及廣州南沙的發展經驗,基建先行能吸引企業與人才進駐,帶動樓宇、商業及創科產業鏈發展。香港若把握北都區機遇,未來十年可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創造數以十萬計就業崗位,並紓緩市區土地短缺問題。

  為落實預算案願景,特區政府需加強兩方面工作:其一,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步伐,統籌跨部門協作並引入市場力量,例如以「私人興建資助出售房屋先導計劃」鼓勵企業參與基建;其二,推出「中小企人工智能應用基金」,協助傳統行業透過人工智能,提升競爭力。長遠而言,北部都會區應規劃產學研一體的創科園區,並以稅務優惠吸引龍頭企業設立區域總部,逐步形成高增值產業集群。

  預算案對社會凝聚力的提升同樣重要。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將促進新界與市區的資源再平衡,而交通補貼、電費紓緩等民生措施則保障基層生活質素。此外,透過北環線連接落馬洲河套區及新田科技城,香港能更深度融入大灣區創新走廊,強化「南金融、北創科」的雙引擎布局。這種區域協同效應不僅能增強市民對未來的信心,亦為青年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新一份預算案展現了政府審慎理財與前瞻規劃的決心。從北部都會區的宏圖到科技提效的實踐,每一項措施都為城市長遠競爭力奠定基礎。社會應以整體利益為重,支持特區政府穩守財政紀律,同時監督資源分配的公平性。相信在政府與市民合力下,香港必能克服挑戰,開創更具活力、更包容共享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