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字水】戲曲中曹操為何淪為「白臉奸相」?

  中國傳統戲曲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把一些要演繹的人物「臉譜化」。通過臉譜的造型、圖案和顏色,開宗明義地告訴觀眾,這些人物的性格。

  好或壞、忠或奸、賢或愚……這些分類過於簡單、不符合真實甚至太過「二元化」,卻能使得舞台上的人物形象鮮明、清楚明白,觀眾一早就知角色好壞,不用再費心思去猜測。

  這樣的好處是,無論觀眾的文化水平高低不同,一看台上角色的臉譜就可說出這個紅臉美髯的是關公、黑臉虯髯的是張飛、白臉長鬚的是曹操,角色在觀眾眼中忠奸分明。

  中國戲曲種類很多,歷史悠久,有漢劇、秦腔、崑曲、京劇、川劇、粵劇,很多都有臉譜的流傳。戲曲中往往以「白臉奸相」來象徵曹操。

  正史《三國志》到《世說新語》再到小說《三國演義》,都稱曹操為「奸」。據裴松之註《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所載,曹操之父曹嵩本是夏侯氏之子,宦官曹騰將他收為養子後才改姓曹。當時認為拜宦官為義父是一種恥辱,曹嵩名聲不好,連帶曹操也被歧視,陳琳在討曹操的檄文中指責他是「贅閹遺醜,本無懿德」,就是從身世上否定曹操。

  相關正史、坊間傳說或戲曲中,提到曹操的小名叫「阿瞞」,在《三國演義》中經常有出現,但正史《三國志》並沒有記載。

  曹操小字「阿瞞」實為民間流傳

  《曹瞞傳》(據傳為吳國人所作)中記載:「太祖一名吉利,小字阿瞞。」這「瞞」字,有欺瞞、瞞騙的意思,肯定含有貶義,用以影射他性格多疑,好用計謀。從各種材料綜合分析,曹操小字阿瞞的說法,應是民間小說、演義說書流傳的改動。曹操小字應是「阿滿」,表示美滿吉利之意。

  《曹瞞傳》只屬野史集記,不入史家之列。到了唐代,《曹瞞傳》在《北堂書鈔》中竟列入《樂部·倡優》,其中說曹操常和倡優交往作樂,又納娼家女為妾。

  在《三國演義》第七十二回《曹阿瞞兵退斜谷》,直接稱曹操的小字,甚至直呼曹操為「老瞞」,就如第六十一回《孫權遺書退老瞞》,明顯可看出對曹操的輕視與貶低。在《三國演義》第四回,說到曹操與陳宮為逃避董卓追殺,去結義兄弟呂伯奢之家。伯奢盛意拳拳留下他們,叫他們休息一下,自己要出去買酒。一向性格多疑的曹操既怕伯奢出外通風報信,又怕伯奢的兒子們加害於他,故而先下手為強。

  曹操殺了呂伯奢一家,並拋下了「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之句。這一故事加深了曹操的奸角形象。史書《三國志》中沒有曹操殺害呂伯奢的記載;《三國志·魏書》則記載呂伯奢的兒子及其賓客試圖搶劫曹操,曹操殺了數人。當然,史書在民間的傳播遠遠不及演義小說,那句經典的台詞和「奸雄」形象已經深入人心。

  另有一個大「黑鍋」,是《赤壁》一詩:「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此詩杜牧是說,假如蜀吳聯軍不能打敗曹操,結果自然是東吳一切都會落入曹操之手,包括大、小喬,她們可能會被囚居於銅雀台,成曹操之妃嬪了。羅貫中把杜牧之詩巧加利用,更將曹植的《銅雀台賦》中的「連二橋於東西兮,若長空之蝦蠑。」兩句,改成「攬二喬於東南兮,樂朝夕之與共」以證明曹操起兵攻打東吳,目的是二喬。

  《三國志·魏書》中沒有記述以上事件,銅雀台是曹操赤壁戰敗後兩年返回鄴城修建的,而曹植的《銅雀台賦》寫於再兩年之後,即成詩是於赤壁之戰之後的四年。羅貫中把「連二橋」變成「攬二喬」,塑造了曹操好色的形象。

  至此,曹操之「奸雄」形象已在各種或誇張或虛構的作品中被塑造成型,成了戲曲中經典的白臉形象。其實,除去奸臣,作為帝王的曹操同樣形象鮮活,他在《讓縣自明本志令》中寫到:「設使天下無有孤,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彊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可見他對自己有清晰認知,自知身為亂世之君必要面對流言蜚語,也道出自己對失權喪命的擔憂。

  ●任平生 資深中學中文科教師,多年深耕於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