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年度財政預算案 創科賦能】10億元建AI研發院 拓展關鍵產業 配合「微電子」「超算」等專項助力創新應用 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

●2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學團隊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HKGAI V1。 資料圖片
●2月25日,香港科技大學團隊發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HKGAI V1。 資料圖片

●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正在進行廠房建設。 資料圖片
●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位於元朗創新園的微電子中心正在進行廠房建設。 資料圖片

●隨着數碼港第五期園區落成,將進一步提升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運算能力。圖為數碼港第五期模擬圖。 資料圖片
●隨着數碼港第五期園區落成,將進一步提升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運算能力。圖為數碼港第五期模擬圖。 資料圖片

  人工智能(AI)技術的迅速發展正在重塑全球經濟中長期格局,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中表明,會全力發展人工智能為關鍵產業,並賦能傳統產業升級轉型。包括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配合去年先後成立推出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及資助計劃等,加上國際性的人工智能論壇會議,和相關金融及稅務支持,藉以引導及助力香港的人工智能創新研發和產業應用,讓香港成為人工智能產業國際交流協作的匯聚地。 ●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姬文風

  陳茂波表示,去年的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了科技創新的核心地位,強調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香港發揮好國際平台優勢及加速推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點明方向。人工智能是加速培育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而人工智能發展已不再局限於單一技術領域,而是以「AI+」的方式應用到各產業。

  為此,他在預算案中提出,通過前沿研究和落地應用,以人工智能作為關鍵產業發展,包括預留10億元,成立全新的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由特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制訂研發院的成立安排和具體目標,期望能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

  北都區與河套是重要載體

  「我們一方面會發展人工智能作為關鍵產業,第二方面利用人工智能賦能其他產業升級轉型。」陳茂波在預算案記者會上表示,北部都會區及河套區都是重要載體,香港與深圳未來在人工智能方面的互動、優勢互補的合作會有很多。

  特區政府消息人士表示,發展人工智能是國策,香港相關發展勢頭亦佳。去年成立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滿足了業界算力需求,認為在布局及部署上有需要成立研發院,在人工智能生態圈上擔當領導角色。

  消息人士透露,預留的10億元為研發院發展頭五年的開支,主要涉及研發人員、辦公室租金及營運等,而調研資金不包括在內。數字辦現時正進行調研工作,會參考內地的做法,今年內會公布詳細建議,預計研發院可於2026年至2027年度成立。

  位於數碼港的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首階段設施去年底剛投入服務。消息人士透露,超算中心的運算速度目前為每秒浮點運算1,300萬億次,今年內將逐步提升至每秒浮點運算3,000萬億次,相當於一小時可完成近100億張圖像處理。未來,政府希望加大向科研機構推廣,讓它們向超算中心租用算力,以彌補前期投資成本。

  陳茂波提到,去年10月推出的30億元人工智能資助計劃,至今已批准5個由本地大學、科研機構等牽頭的項目,加速推動本地與大語言模型、新材料、合成生物學大模型等相關的研發工作;同於去年成立的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將會引領大學、研發中心和業界合作研發第三代半導體核心技術,其兩條中試線年內會在元朗微電子中心組裝,明年投入運作。

  辦AI機器人領域大會 增國際影響力

  預算案提到,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將籌辦首屆「國際人工智能青年科學家論壇」,促進人工智能技術的研究和產業化發展,包括開源技術,尤其是RISC-V開源芯片的設計和應用;亦將舉辦首屆「國際機器人大會」,匯聚頂尖科技企業、學術機構及投資者,進一步提升香港在科技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特區政府又會檢討在知識產權的扣稅安排,包括就購入使用權所支付的整筆特許費用,和向相聯者購入知識產權或其使用權的相關開支。另港交所也正積極籌備開通「科企專線」,便利特專科技和生物科企的上市申請準備工作;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亦會配合,令申請過程更暢順。

  發展人工智能推動產業升級

  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

  ●預留10億元,成立全新的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由特區政府數字政策辦公室制訂研發院的成立安排和具體目標,期望能促進人工智能上游研發、中下游成果轉化及開拓應用場景

  製造及生產線「升」級支援先導計劃

  ●預留1億元,以1:2的配對比例,向每家在港營運生產線的企業提供最高25萬元資助,協助企業訂立智能生產策略,及為現有生產線引進先進技術

  推動生命健康科技

  ●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資助計劃,支持本地大學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創新科技署正邀請院校就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資助計劃提交建議書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楊盈盈、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