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佳增進凝聚力 應援文化逐步成熟 球迷與港足同喜同悲成最強後盾



「Football without fans is nothing」,球迷作為球隊的第12人可說是舉足輕重的存在,他們與球員同呼吸同心跳,同喜同悲。港足近年在賽場上創佳績的同時,港足應援文化亦逐漸成形,造出一次又一次的紅海。去年東亞足球錦標賽港足對關島及中國台北的賽事,均有超過8,000名觀眾,對伊朗的大戰甚至有近萬人入場支持,每一次掌聲、每一聲喝彩,均是支撐着港足一步一腳印的動力。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發兒
近年港足在賽場上屢次創下佳績,相隔56年再次殺入亞洲盃決賽周、在東亞盃外圍賽出線,更有着6連勝的紀錄,可說是這代本地球迷的回憶。「Football without fans is nothing」,球迷向來都是球隊最強大的後盾,他們與港足同喜同悲,共同經歷高山低谷。還記得2009年東亞運決賽,港足在互射12碼階段4:2擊敗日本隊,歷史性奪金,即使相隔16年再次翻看精華片段,仍然感到熱血沸騰。
「死忠球迷」之一的阿寶正是從當年開始留意香港足球,「那時氣氛已經好好,不同年代都會有班熱心球迷去組織打氣。」在東亞運奪金後,算是香港足運各方面的一個起點,縱使其後有高有低,但球迷仍然對港足不離不棄,「足總之後推出過鳳凰計劃以及五年計劃,有好有壞,但球迷文化起點絕對是2009年,印象是多年來都會有球迷追看港隊所有賽事(包括作客),只不過是數量上的分別。」
而近幾年可說是港足的另一高峰,再次把球迷凝聚在一起,打氣文化漸漸成熟,阿寶亦看在眼內,「球迷基數有增加,打氣方式都有所改變,要多謝兩個主要的球迷組織,他們一路成長,學習同吸收不同的打氣文化。」
阿寶口中的「成熟」,是指打氣口號不再是只有「港足加油」,而是有更多搞作,「不同情況會有不同的打氣歌,真的越來越好,有些beat很入耳,越來越多年輕人被這種氛圍感染,成為球迷!」從以前的「港足加油」,到現在掛上球員海報,更有專屬歌,甚至造出旗海,阿寶認為這甚有傳承意味,「港足偶有佳作,得益於成績令整個文化更加之好,要保持好氣氛,都要有好成績,有球迷才能夠成事。」
現今社交媒體當道,球迷組織也會在其中搞搞新意思,在網上宣傳打氣歌唱法、入場注意事項等,阿寶稱這令到很多事都深入民心,「宣傳會加立體,社交平台專頁變了聚腳地及資訊集中地,叫球迷入場也更加方便。」社交媒體上的成功宣傳,在去年的卡塔爾亞洲盃決賽周就得到了引證,過百名香港球迷在地鐵站高歌、叫打氣口號等,彷彿將在加路連山道「上山」的一幕搬到6,000公里外的多哈,「利用社交媒體去凝聚港足球迷的力量,能夠在外地展現香港球迷的團結和聲勢,所以呢次都好難忘,無論人數、氣氛、賽事重要性,絕對係史詩級體驗。」阿寶說。
盼足總成輔助角色
文化體育及旅遊局局長羅淑佩早前曾稱盼發展港足應援團,不過她在上月省港盃賽後則稱:「應援團留返比足總去組織。」不過阿寶認為自發性組織的球迷組織會比較好,但官方(足總)可以作為從旁協助的角色,「主場及作客要帶打氣旗同Banner都要申請,如果有明確的申請渠道,就更加好。」他又舉例說:「上年去土庫曼斯坦,呢個國家入境限制相對嚴,好難搞簽證,可以幫手嘅地方係,會唔會可以同港足球員一齊申請簽證?如果呢啲程序簡單啲,可能會有更多球迷支持。」阿寶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期盼,全因為作客土庫曼斯坦的經歷,「當地住宿等安排如同賭博一般,找了中介人負責行程,但對方沒有收訂金。我地飛過去都唔知有冇嘢。」
港足3月25日將迎來亞洲盃外圍賽對新加坡的關鍵戰,就讓我們期待港足「第12人」的力量再次在海外揚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