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廊】歲月深處的石碾
彭慶梅
歲月不老,石碾亦然,石碾帶着舊時光的印記,走過年年歲歲,融入農家人的甘苦生活。石碾是農家人的重要生產工具,凝結着農家人的智慧,見證了人們勞作的艱辛與鄉村振興的美麗蝶變。
在家鄉的金線河家園社區采風時,一尊古老的石碾吸引了我。真沒想到,農家人搬遷到新社區,開啟樓宇新生活,石碾亦如影相隨。在新農村建設中,機器加工糧食早已普及,農家人不忍心將石碾拋棄,便將石碾搬遷而來,可見農家人對石碾的感情之深厚是入心入骨的。石碾坐落於社區廣場的一個避風的角落裏,一位婦人正推動着石碾在碾壓玉米,一幅農家人勞作的溫馨場景呈現在我的面前。石碾不停地轉動着,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響,玉米顆粒咯咯崩崩的炸裂聲,聲聲溫軟,透入我的心間,那麼親切,那麼熟悉,久違的鄉音喚起我對石碾的記憶。
在我兒時的記憶裏,一家老小吃的糧食都是經過石碾碾壓而成。石碾被安置在寬闊平整的場地上,農家人用來碾壓糧食。石碾在人力的推動下旋轉着,發出咯吱咯吱的聲響,家鄉人將這種勞作稱作壓碾。壓碾有一套傢伙什,即瓢頭、篩子、笤帚和簸箕。瓢頭用來盛糧食,篩子用來篩出碾壓後的糧食細粉,笤帚可翻動碾盤上的糧食,簸箕用來顛簸扇出糧食的麩皮。石碾場是最熱鬧的地方,人們一邊壓碾一邊拉家常。小孩子也幫忙壓碾,抱着碾棍轉圈圈,累了便做遊戲,比如踢毽子、推大山、抬花轎等。歡樂的場景,融洽的氛圍,無不透出農家人的淳樸與良善。在人們的勁力推動下,石碾歡快地轉動着,低吟淺唱着,碾壓出糧食的醇香綿長,給在艱苦歲月裏辛勤勞作的人們帶來生活的幸福甜美滋味。
那時候,加工糧食的機器並不普及,石碾之於農家人,是不可或缺的,是不同凡響的存在。經石碾加工的糧食養活了農家人,人們對石碾心懷感恩之情,逢年過節,石碾被農家人敬奉。過大年時,人們將糖果、麵點等擺放在石碾上。元宵節上花燈時,我們小孩子手捧着蘿蔔燈或胡蘿蔔燈,將燈盞安放在碾盤上,花燈照亮整個石碾。農家人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着對石碾的敬意,石碾不辭周旋勞苦,碾得農家人的日子香,怎不令人感激呢?
石碾粗糙厚重,由碾盤、碾芯、石滾子、碾框、碾棍組成,整體構造看似很簡單,卻彰顯着農家人的智慧,包含有槓桿原理、合力碾搓原理等。石碾的底座是一個圓形的大石盤,厚重穩妥,用來承載石滾子在碾盤上滾動碾壓糧食。碾盤的中間安插着一根約半米長的鋼管柱子,用來套住碾框,駕馭石滾子在碾盤上滾動轉圈。在碾芯柱套住碾框的一側,連接着一根長約兩米的碾棍,只要用力推動碾棍,即可輕易地轉動笨重的石滾子。石滾子呈圓柱形,一端直徑稍微大一些,一端直徑稍微小一點,直徑大的一端靠近碾芯柱。當石滾子滾動時,既可向下用力碾壓糧食,亦可用合力碾搓糧食,使得糧食被碾壓得更快更好,既提高了勞動效率,又節省了人力,農家人的智慧真是令人讚嘆。
如今,人們吃的糧食是用機器研磨的精米細麵,我卻吃不出小時候的那種糧食味道,使我更加懷念兒時的石碾。經過石碾碾壓的糧食粗糙,不如機器深加工的糧食精細,卻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糧食的原生態滋味,其味道是機器研磨的糧食的味道無法比的。我想,石碾碾壓的糧食比機器研磨的糧食味道醇香,或許也因蘊含有人力推動石碾,碾壓出汗水凝結的日子的甜香滋味吧?
歲月悠悠,時光深深,石碾從歲月的時光深處走來,依然吱吱呀呀歡快地歌唱着,吟唱着大地糧食豐收的讚歌,唱響在農家人的煙火日常裏,響徹在新社區的樓宇之間,激勵着人們闊步邁向新時代。原來,歲月深處的石碾並沒有消失,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活力,只因,它安放在農家人的心坎上,怎會輕易地老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