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自由戲】貶謫陽山經歷 成就韓愈仕途
韓愈是中唐時期的文學家。蘇東坡《潮州韓文公廟碑》中讚其「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溺」,享有「百代文宗」和「文章巨公」的美譽。文學史上,他居於「唐宋八大家」之首。
不過,韓愈作為文學家的同時也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並非僅有詩名。道濟天下之後的兩句便是「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奪三軍之帥」,體現了他非凡的政治成績。
韓愈終年57歲,僅25歲便高中進士,29歲在汴州董晉幕府任職,36歲晉升監察御史。相較於杜甫「不作河西尉,淒涼為折腰」、李白「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可謂仕途順利。
監察御史雖是正八品下的小官,但權限很大。據《新唐書·百官志三》記載,監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縣,獄訟、軍戎、祭祀、營作、太府出納皆蒞焉;知朝堂左右廂及百司綱目。」
然而凡事皆有兩面,監察御史雖有眾多職權,但韓愈官途之不順也是從此而起。直言上諫是監察御史的本分,但也同樣容易得罪皇帝和百官。韓愈就因為上了一本《論天旱人饑狀》得罪權臣,被貶為陽山縣令。
廣施善政 為民謀利
在被貶陽山縣令期間,眾多學子投於韓愈門下,使落後偏僻的陽山地界成為文化重地。
由於韓愈出身貧寒,因此能夠深入民間,主動參與當地民眾的生產勞動,通過政策改善百姓生活,後來他在潮州、袁州也提出許多改善百姓生活的政策,《新唐書·韓愈傳》中記載他「有愛於民,民生子以其姓字之」,即是說百姓感恩韓愈,以韓字作為孩子的字。韓愈在陽山三年,少了許多理想主義和文人的習氣,轉為着眼現實,更加關注黎民百姓的生活。
永貞元年8月(805年)憲宗即位,元和六年(811年)韓愈被召回京任國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四年後,時年50歲的韓愈卻以行軍司馬的職務,配合宰相裴度平定淮西吳元濟之亂以其謀略、果敢立下軍功。正是這次出征體現出韓愈具有處理軍國大政的能力,憲宗擢升他為正四品的吏部侍郎。
韓柳命運相似亦相惜
此時韓愈大概不會想到,兩年以後他因反對迎佛骨而險些被殺頭,被貶為潮州刺史,前往潮州的途中愛女病逝,韓愈悲痛不已。任職期間,韓愈上表懺罪謝恩,稱自己「年纔五十,髮白齒落,理不久長」。820年憲宗之子穆宗繼位,將韓愈召回京中,直至824年於家中逝世,再未離京。
歷史上,將相貴胄時有貶謫,與韓愈齊名的柳宗元亦有相似境遇,二人也是舊相識。柳宗元逝世後韓愈為他作《祭柳子厚文》,其中寫到「子之中棄,天脫馽羈;玉佩瓊琚,大放厥詞」,即是說,柳宗元仕途中被貶謫,是上天解除了對他的束縛,令他的文章如玉石一樣閃耀。對於韓愈自己來說,因諫迎佛骨被貶何嘗不是如此?
●籲澄 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