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有靈犀】黃大仙舊緒雜記

  王 欣

  我剛來香港讀書和工作的時候,曾住在黃大仙區一段時間。在中文大學讀研的時候,一個女同學問我住在哪裏?我答黃大仙,她很不客氣地說︰「哦,就是那個全香港最窮的地方!」我苦笑,不知怎麼再接話。

  黃大仙區的確不是香港富人聚集的地方,但也不能說是香港的「窮地方」,這樣簡單地用「窮」和「富」去標籤香港的某個區域,其實毫無意義,在我眼裏,香港每一個區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可愛之處, 黃大仙就是這樣一個活在我記憶裏的最有煙火氣息的地區之一。

  我住的位置是黃大仙區裏的叫做「鳳凰新村」的地方,其實不是村,或者很久以前可能是村落吧, 香港取地名,經常會用這樣具有鄉野氣質的名字,很有意思。 出了港鐵站,要爬一段10分鐘的斜坡路走上去才能到,鳳凰新村再往上就是位於九龍東的一個大型公共屋邨——慈雲山。我之前不知道什麼叫公共屋邨,特意爬上去長見識,見到一棟接着一棟排得密密麻麻的樓宇, 排在半山腰很是壯觀,住在公屋裏的居民們在樓下的公園裏和空地上行走, 居民們互相打招呼,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年邁的老者在樓下長凳上休息、看報紙, 也是一幅溫馨祥和的人物情景畫。

  公共屋邨旁通常都設有較為大型的「街市」,街市就是香港市民每日要去買菜的地方,慈雲山的街市人流量極大,我偶爾去一次都被擠得「落荒而逃」。而鳳凰新村下面的「雙鳳街」街市,是我常去的地方,位於街市門口的魚蝦海產品檔口,生意最興隆,檔主兩夫婦常常笑臉相迎賓客,大聲吆喝,的確好過那些默默無聞的攤位。

  我記得我買過一條珍珠斑魚,本來想求老闆幫我「開邊」,結果由於廣東話不好,表達成「斬開兩段」的意思,回家後只能自己嘲笑自己。廣東人蒸魚,比較喜歡放一整條來蒸,蒸出來的樣貌好看,但一條魚被斬開成兩段,好像就失去了一些意頭和優雅。

  鳳凰新村有一些不太起眼的小街道, 卻聚集了很多當區居民自己開設的小食店,雞蛋仔、腸粉、車仔麵、「潮州打冷」,價格實惠,吸引了不少學生哥前去幫襯。在這裏,的確難以找到價格高昂的餐廳酒樓,消費水平較低,這可能是我那位女同學覺得黃大仙區「窮」的原因吧!可是,我倒覺得黃大仙人情味很濃,代表着香港絕大多數普通人的生活特質,在這裏生活並沒有「低人一等」。

  一出黃大仙港鐵站就是黃大仙祠,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值得前來一拜,燒香拜神,求籤問卜,據說很靈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