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不亂】AI主播

  方 芳

  孩子在看動物故事片,電影裏沒有一頭是真正的「動物」,以電腦生成圖像技術,從無到有創作了荒漠場景上的萬物生靈,作為旁觀者的我,正欣賞科技的進步,只不過感嘆了一句「電影是怎麼拍成的呢?」8歲的小孫女帶着指導口脗,「你不懂是AI拍成的麼?」進入AI時代,連小孩子嘴上都掛着AI一詞,似懂非懂,總之面對「不可能變成可能」,解釋不了的就是AI,現在學校有人工智能教育,相信新一代掌握人工智能知識,比我們想像中要快。

  人工智能的來臨,面對如幻似真的場景愈來愈多,春晚就有機械人大跳扭秧歌、拋接及旋轉手帕的表演,驚艷了中外觀眾;而浙江杭州新聞聯播就有「AI主播」進行新聞報道,利用AI技術複製新聞主持人報讀新聞,引起了熱議。「AI主播」有其優勢,全天候在線,又能切換不同語言,更能做到零失誤,提高了新聞效率,當然「AI主播」背後,也是由新聞編輯操控的;在深宵時段有突發新聞報道,「AI主播」就能即時上陣,節省真人主播的勞動力,有一定的好處。

  新聞是嚴肅的專業,真人主播也不是簡單讀稿,他們也會參與前線採訪,其學養也豐富了新聞的血肉,他們有各自的風格,得到觀眾的信任。新聞報道的深度,取決於前線新聞工作者的熱誠、視野和毅力,還有他們表達的筆觸,人與人面對面的情感交流,深度思考,應對突發情況,新聞倫理判斷,這些人類深層次表達與應變,「AI主播」也能代替麼?雖然複製了新聞主持人的樣貌,但觀眾不可能感受到他們的溫度。在這之前,2024年全國兩會報道期間,已有其他媒體用「AI主播」實時為用戶解答各類問題。

  此外,新聞科普如解釋「極端天氣」「候鳥遷徙」「防治災害」等,也有AI生成的視頻在新聞時段推出,讓新聞更為立體。可見未來,會有更多媒體打破傳統觀念,AI技術進入新聞領域也是無可抗拒。

  長遠來說,「AI主播」不可能取代真人主播,人類不想被取代,應該取AI之長,完善人類知識範疇,對新聞工作者而言,需要學習更多新聞以外的科學、法律知識,加強自己在新聞取捨方面的判斷力,讓新聞報道更為準確。正如一些新聞學院的教授說︰「被淘汰的人,將會是完全拒絕新技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