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煙雨】樂天詩才橫溢 唐宣宗作詩悼念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敘事生動,至今仍然深受喜愛。圖為改編自《長恨歌》的同名實景歷史舞劇。 資料圖片
●白居易的詩歌通俗易懂,敘事生動,至今仍然深受喜愛。圖為改編自《長恨歌》的同名實景歷史舞劇。 資料圖片

  唐代有位詩人,在他去世後,唐宣宗特為他寫下悼念詩:

  綴玉聯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雲不靈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李忱《弔白居易》)

  唐宣宗李忱精於聽斷,在位十餘年間,已把國家治理得井井有條,史家稱他:「頌聲載道,雖漢文、景不足過也。」他既有政治才能,也愛好詩歌,尤其對白居易十分敬重。可惜在他即位後僅五個月,即會昌六年八月,年已七十五歲高齡的白居易不幸離世。唐宣宗遂寫下此詩,抒發哀思。

  全詩中可見宣宗身為一國之君對白居易這位詩人的尊崇,首聯已誇讚白居易的作品有如「綴玉聯珠」,他一生六十年的藝術創作,光彩四射,稱他「詩仙」也不為過。可惜的是這位「詩仙」踏上冥路,不在人世,真是天妒英才!

  頷聯中嵌入「居易」「樂天」,說白居易被上蒼召去,如他一樣高尚的人竟也未被造化眷顧。頸聯嵌入白居易兩篇代表作《長恨歌》和《琵琶行》,都是「童子解吟」和「胡兒能唱」的,可見他的作品連孩童也易懂,又流傳地域廣,因其音韻和諧悅耳,連胡人也歡迎。尾聯更進一步表示白居易的作品已風行天下,「文章已滿行人耳」了,可惜的是每聽到你的作品,就更加想你、更加有無限的傷痛。

  全詩通俗易懂,並無深辭艱句,亦無用典,只是嵌字引出詩人的名字和作品,讚揚了白居易在文壇上崇高的藝術成就,同時抒發無盡的哀思。

  敘事生動 針砭時弊

  白居易最廣為流傳的作品,應屬他所作的兩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長恨歌》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由「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至「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交代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生活,說明皆因玄宗沉溺美色,致使安史之亂爆發。

  第二部分由「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至 「悠悠生死別經年,魂魄不曾來入夢」。寫馬嵬兵變,貴妃被殺。玄宗入蜀及回返故都,但人面全非,星河冷落,一片淒涼。

  第三部分「臨邛道士鴻都客,能以精誠致魂魄」至最後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 寫玄宗苦思貴妃,以及貴妃在蓬萊宮中接見使者的情景。表現了兩人堅定的信念和可歌可泣的愛情。當然也對玄宗沉迷美色,只顧享樂而誤國進行批判。

  《琵琶行》寫於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期間,全詩通過寫琵琶女的際遇,結合詩人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擊。詩中以「大珠小珠落玉盤」等細膩描寫,描述琵琶演奏高超的技巧,成為後世修辭學的經典例子。

  他又記述琵琶女以前風光的時刻,與她今日的不幸遭遇形成反襯,正是「未成曲調先有情」。他對琵琶女表示深切的同情外,也批評了當時社會的風氣,只求功利而未有對人尊重。在此「春江花朝秋月夜」,也只有「取酒還獨傾」的無奈。他不滿一切不平的現象,同時也抒發了對自己無辜被貶逐的憤懣之情。他唱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心聲,最後只有更令他這個「江州司馬青衫濕」。

  白居易秉持「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理念,《長恨歌》以華美的語言和動人的愛情故事著稱,展現了他對歷史與人性的深刻洞察;《琵琶行》則以生動的描寫和真摯的情感,反映了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歡離合。兩首詩的語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摯,藝術表現力強,成為千古絕唱。難怪引得君王親自寫詩,弔唁這位詩人。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