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隧道不再免費 「牛肉乾」研加價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洪澤楷)新一份預算案提出秉持「用者自付、能者多付」原則,檢視電動私家車牌照費、停車收費錶、交通違例定額罰款、隧道及主幹道收費等多項費用。政府消息人士指出,當中將部分免費隧道或幹路轉作收費是研究方向之一,期望今年內諮詢交通事務委員會,預期數年內提出具體建議並落實推行,初步估算相關調整每年可增加約20億元收入。
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政府三年前取消一些主要隧道和幹道收費,而部分隧道收費亦超過30年未作調整,由於政府投入龐大資金興建有關基建設施,為體現「用者自付」原則,運輸及物流局會檢視有關收費。
特區政府資料顯示,本港現有9條隧道不設收費,較新落成的將藍隧道及屯赤隧道原有收費計劃,但2019年宣布免費,連帶將軍澳隧道及青嶼幹線亦取消收費。
消息人士提到,香港仔隧道、城門隧道收費自1993年起由6元降至5元後維持至今,故將考慮交通管理需要、公眾負擔水平、收回成本,以及公共交通及效率優先四大原則,並考慮政府公共財政紀律以調整收費。
電動私家車牌費將調整
運輸及物流局並會檢討電動私家車牌照費、停車收費錶的收費,以及俗稱「牛肉乾」交通違例事項的定額罰款,以更好管理交通。消息人士解釋,現時電動私家車牌照費按車輛淨重計算,不符合能者多付原則,不超過1公噸車輛每年牌照費572元,每多250公斤加收124元,但汽油車則按引擎汽缸容量收取。
根據2023年數據,電動私家車平均每年牌照費約1,200元,汽油車約7,600元,是電動車的逾六倍,而去年所有車輛牌照費約31億元,當中電動私家車佔9,000多萬元。
消息人士指,是次檢視會考慮電動車發展如電池重量越趨輕巧,以及國際收費水平、公共財政可持續性、維持推廣綠色運輸四個方向,有經濟體則根據電動摩打輸出功率以收取牌照費。
在停車收費錶方面,消息人士表示,收費錶僅用於短時停車用途,應避免長期佔用,會調整相關收費標準,促進車位流轉,以惠及更多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