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英華】哪吒傳說不斷完善 現代再添新章

●《哪吒2》中的「魔童哪吒」形象同樣是身圍混天綾、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圖為市民與哪吒塑像合影。網上圖片
●《哪吒2》中的「魔童哪吒」形象同樣是身圍混天綾、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圖為市民與哪吒塑像合影。網上圖片

  雖然已經寫了好幾篇有關哪吒的文章,但乘着《哪吒2》成為全球動畫電影票房第一的這個時機,我也從文化角度寫寫哪吒。

  《封神演義》是「集體創作」

  哪吒是《封神演義》的一個重要角色,他臂套乾坤圈、身圍混天綾、手持火尖槍、腳踏風火輪,輔助姜子牙討伐商紂,最後肉身成聖。《封神演義》是一部成於明代隆慶、萬曆年間的話本小說,雖然說是許仲琳所作,但其本質上應該是「集體創作」的。

  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認為集體無意識主要是由原型組成的,他認為原始意象或原型應當是「我們祖先的無數類型的經驗提供形式,可以這樣說,它們是同一類型的無數經驗的心理殘跡」。而哪吒的確也是由「無數經驗的心理殘跡」組合而成。

  「哪吒」源自梵語

  據學者考證,「哪吒」一詞來源自梵語Nalakūvara,漢語譯音為「那吒俱伐羅」或「那羅鳩婆」,原為印度教神祇。唐代佛經《佛所行贊·生品》指:「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是中土比較早期有關「那羅鳩婆」的記載。

  另一本唐代寫密教儀軌書籍《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寫:「爾時那吒太子手捧戟,以惡眼見四方」,又自言道:「我祖父天王(吠室羅摩那羅闍,即毗沙門天王)及我那吒⋯⋯」。這裏,「那羅鳩婆」譯作「那吒」,而「毗沙門天王」則一書寫作哪吒生父,一書寫作哪吒祖父。必須要提的是,「毗沙門天王」是「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天王,又譯作「多聞天王」,而「多聞天王」形象就是右手托寶塔,左手持三叉戟,正好跟《封神演義》中的陳塘關總兵「托塔天王」李靖一樣。

  到了宋代,哪吒信仰漸漸在民間流傳。南宋洪邁《夷堅志·三志辛06》「程法師」條記載張村程法師「行茅少正法,治病驅邪」。一次,程法師遇到石精,於是便「持那吒火毬咒結印叱喝」,把石精驅走。這條資料雖然沒辦法說明哪吒是作為佛教還是道教神祇在民間流行,但也大概展示了兩宋哪吒信仰在民間流傳的情況。

  元代出現「三頭八臂」形象

  到了元代,哪吒的形象也愈來愈接近《封神演義》的描述。據《繪圖三教搜神大全》「哪吒太子」條記:「那叱(哪吒)本是玉皇駕下大羅仙,身長六丈,首帶金輪,三頭九眼八臂,口吐青雲,足踏盤石,手持法律。」書中又寫道:「托胎於托塔天王李靖」,其兄長是軍叱(金吒)和木叱(木吒),又有「戰殺九龍」、「割肉刻骨還父」等事,後來《封神演義》顯然借鑒了這些情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哪吒「割肉刻骨還父」應該是源自成書於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的《景德傳燈錄》。該禪宗典籍寫道「那吒太子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後於蓮華上為父母說法」。顯然,哪吒的形象是在宋代慢慢地形成,而且愈來愈飽滿,情節也愈來愈豐富。最後《封神演義》總其成,卒之創造出今天人所共知的「三太子哪吒」。

  ●葉德平博士 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