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觀點】港片做大做強 需擁抱「電影強國」發展機遇

●謝蔚(左三)和微短劇《穿越要做的10件事》眾演員合影。 受訪者供圖
●謝蔚(左三)和微短劇《穿越要做的10件事》眾演員合影。 受訪者供圖

●陳穎淇憑《兵捉賊》在第八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獲得「最佳學生短片」榮譽。 資料圖片
●陳穎淇憑《兵捉賊》在第八屆平遙國際電影展中獲得「最佳學生短片」榮譽。 資料圖片

  2000年後,世界電影創作趨同的現象特別嚴重,創作「瓶頸期」也成為近些年大家創作的普遍困境。尋找新的增長極,便成為業內人士的不斷求索。

  去年,阿里大文娛「港藝振興計劃」50億助推香港影視發展,為香港影視產業注入強心劑。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珠江電影學院副院長陶冶表示,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全球各地創作對精品化需求日益強烈之際,阿里大文娛可以借助自己的內容、技術、產業化和用戶生態系統,構建全場景、多元化的娛樂生態系統。這種體系土壤是阿里大文娛助推香港影視產業升級和變革的底氣所在,同時也是對「新」內容探索的主動出擊。

  回到當下,在對「新港劇」的定製發展中,陶冶積極點讚港劇一直擁有的穩定收視群體。擅長「行業劇」烹製的新港劇也在平台數據、用戶畫像的資訊即時回饋中,越來越「精準」掌握觀眾口味。「相比傳統電視台,互聯網視頻平台聯合香港影視業界做新港劇如今也可以享受國產劇的待遇。」他說,這背後也有政策紅利的推波助瀾。

  而對於香港電影來說,香港的類型片以豐富和獨特的美學風格,和內地電影產業在融合發展中進行深度互動。香港電影人北上的二十多年,也把成熟的類型片創作手法帶入內地,令內地電影的類型化得到了迅猛發展,同步也為香港電影人打開了寬闊發展天地。

  如今,回頭再看,香港的類型片一度帶給觀眾審美疲勞。但從去年香港本土電影製作的成績來說,陶冶認為,香港類型片在延續經典同時也力求突破。開始嘗試將類型片與文藝片敘事手法結合,創造了比較有深度和思辨性的作品。例如《破·地獄》就創新了類型片的內涵,令它在商業和藝術之間有了新的結構配方。

  但要看到,香港的本土創作相對來說都是小成本的類型片和文藝片,但在中國「電影強國」的建設潮流之下,香港距離工業化大製作的影視創作還有很大距離。「電影強國」的建設發展,不能只依靠小成本、文藝片支撐,必須要有更多《流浪地球》《哪吒》這類有創造性的工業化大製作IP。道理顯而易見,市場需要影片遵循最大公約數,從全球電影市場經驗來看,奇幻、特效等類型片都是能促進、完善電影體系發展的工業化大製作,具有收攬全球觀眾、打破文化壁壘的功效。

  「但我相信,香港的創作者肯定不會甘心於小成本類型的電影製作。」陶冶認為,香港本土的創作可以繼續不斷打造「小而美」的獨特風景線,但要做大做強,離不開「電影強國」賦予的發展機遇,好在,融入大灣區或北上發展也早已有了不同的大道、小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