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發債 促進基建帶動發展

  梁海明 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昨日發表,提出未來五年內,每年通過「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發行債券,預計金額在1,500億至1,950億元之間。其中,約56%將用於償還到期的短期債務。這一舉措引發部分人擔憂,認為香港或將依賴借貸維持財政運作,可能陷入結構性財政赤字。然而,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政府適當發債不僅無可厚非,反而能有效推動經濟復甦,尤其是當資金集中用於基礎設施建設時,更能帶動長遠的經濟增長。

  事實上,債務融資是現代經濟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無論是個人使用信用卡消費、貸款購房,還是國家或地區通過發行債券籌集資金,實質上都是債務融資的具體表現。對於政府而言,在經濟發展亟需資金支持但財政收入暫時不足的情況下,合理利用債務融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手段。

  合理融資提升經濟增長效益

  回顧歷史,政府債務融資的制度可追溯至十六世紀。當時,奧地利哈布斯堡皇帝為籌措戰爭經費,利用荷蘭聯邦議會的信用發行債券,並賦予其稅收管理權,以保證債務償還。這一制度創新不僅增強了政府的融資能力,還提升了債券的市場認可度。此後,在十八世紀後半葉,英國繼承並完善了這套制度,使其在戰爭及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相比之下,法國因政府信用較低,融資成本高昂(當時英國國債的平均利率僅為3.7%,但法國信用最好的也要6.1%),法國最終在戰爭中處於劣勢——拿破崙戰爭期間,法國的資金反而大量流入英國,成為其戰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到了現代,政府債務融資已成為穩定經濟增長的重要政策工具。凱恩斯學派認為,政府短期內增加債務可提高民眾可支配收入,進而刺激社會總需求,推動經濟增長。而巴羅-李嘉圖等價定理也表明,政府負債並不影響經濟增長。2008年金融海嘯後,不少經濟學家分析指出,各國經濟增長與政府債務佔GDP比重之間存在一個最佳債務率,當債務率維持在合理水平時,反而能最大化經濟增長效益。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在一些研究中也提出,對於發達國家而言,政府債務率的「合理區間」通常在 50%-70% 之間。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些報告則指出,發達國家通常能夠承受 60%-80% 的債務率,而保持穩定的經濟增長。

  世界各國均曾利用政府債務融資推動經濟復甦。例如,1930年代美國在大蕭條時期大規模發行國債,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就業計劃及社會福利項目,為經濟復甦注入強大動力。二戰後,歐洲各國也通過發行國債籌集資金,用於基礎設施重建和生產力恢復,從而實現戰後經濟的快速復甦與增長。

  香港擁豐富儲備有效應付債務

  香港此次發債計劃同樣出於類似考量:通過基礎設施投資促進經濟發展。雖然部分人士擔憂債務水平過高會影響政府未來的財政靈活性,但陳茂波已明確指出,特區政府債務佔GDP比率將在12%至16.5%之間,遠低於多數發達經濟體。例如日本的債務佔GDP比率高達255%,美國也超過120%,但由於兩國政府信用較高,均未陷入債務危機。相比之下,香港不僅擁有超過3.2萬億港元的外匯儲備和6,400億港元財政儲備,更有中央政府作為堅實後盾,債權人對其信心充足。因此,即使香港未來五年總計發債7,000億港元,相信不會對財政造成過重負擔。

  而且,特區政府未來的發債資金將全部用於北部都會區、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及交通基建等基礎設施項目,而非經常性開支。基礎設施建設是經濟發展的基石,能夠創造就業、提升生產效率,並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經濟學理論也支持這一觀點。內生增長理論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具有外部性,其帶來的溢出效應是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新古典經濟增長模型(Solow Growth Model)則強調,基礎設施投資能夠通過促進資本積累,推動經濟長期增長。例如,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美國在特朗普政府和拜登政府時期均推出逾萬億美元的基建計劃,以刺激經濟復甦;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亦曾通過舉債大規模興建基礎設施,不僅奠定了經濟騰飛的基礎,也成功推進了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特區政府將發債所得資金用於基建投資,也正是基於這一邏輯。陳茂波明確表示,政府發債資金不會用於日常開支,而是嚴格遵循財政紀律,確保資金投向具有長期經濟價值的基礎設施項目。此外,政府發債不僅能利用市場資金支持基建,還能促進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基建投資所帶動的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也將為香港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和財政收入。

  料可吸納大量全球資本參與

  從全球競爭來看,國家或地區之間的較量,某種程度上是對國際資本的競爭。能夠以低成本、大規模、可持續地吸引資金的地區,往往能在發展中佔先機。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發債料可吸引全球資本投入基建項目,既能刺激經濟增長,也能增強投資者對香港未來的信心。

  未來特區政府除了繼續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釋放經濟活力,還應考慮積極引入各地的社會資本參與基建項目,以降低債務負擔。此外,特區政府需加強監管審計,精準評估各項目的經濟效益,確保投資回報率最大化,減少潛在財政風險,從而消除社會對「借債度日」或「財政赤字惡化」的疑慮。

  政府發債是現代經濟治理的重要手段,關鍵在於如何合理運用。特區政府當前的發債計劃並非盲目舉債,而是基於經濟增長與財政可持續性的考量,將資金用於關鍵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經濟復甦、提升民生福祉。只要妥善管理債務,確保項目投資回報,香港完全可以通過這一策略鞏固競爭優勢,推動經濟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