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創科投資未來 兼顧發展和社會需要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昨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在當前複雜的內外形勢,面對公共財政挑戰,預算案積極進取、務實有為,提出具體措施,明確支持以人工智能為核心的創科產業發展,為香港經濟發展塑造新動能;在保持財政穩健可控的前提下,發債用於北部都會區基建工程,善用市場力量投資未來,加速香港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預算案推出多項開源節流措施,特區政府以身作則、帶頭嚴控開支,同時繼續回饋市民、支持中小企,堅持為弱勢群體增加援助,既嚴守審慎理財原則,又兼顧各界利益、切實排解民生憂難,有助團結引領各界齊心協力,推動香港穩步恢復財政收支平衡,增強競爭力。
面對公共財政的壓力,預算案除了採取強化財政管理的措施應對挑戰外,更提出勇於改革、擁抱創新,讓科技創新帶來的突破,培育新質生產力。預算案圍繞強化經濟新動能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虛擬資產、數碼債券、綠色科技、數字經濟、智慧城市、低空經濟等創科領域都有着墨,尤其重視人工智能的發展,提出將預留10億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由港投公司籌辦首屆「國際人工智能青年科學家論壇」和「國際機器人大會」;全力推動人工智能在香港的研發和應用,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透過激發「AI+」的聯乘效應,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政府又將透過100億元的「創科產業引導基金」加強引導市場投資新興產業,推出1.8億元的「創科加速器先導計劃」扶持初創企業,亦會推行「設立生命健康研發院資助計劃」,促進跨院校、機構和學科的科研合作。
預算案還提出將適當擴大政府債券的發行額,未來五年,每年通過「政府可持續債券計劃」及「基礎建設債券計劃」發行債券,預計金額在1,500億至1,950億元之間,藉此募集的資金,將投資於北部都會區等策略性的基建工程。透過發債支持基建工程是國際上的慣常做法,特區政府的債務水平相比其他經濟體更屬極低水平。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新引擎之一,是驅動香港創新發展的新亮點,適度發債集合市場力量提速建設北部都會區,屬投資未來的明智之舉。陳茂波明確表示,政府發債資金不會用於日常開支,而是嚴格遵循財政紀律,確保資金投向具有長期經濟價值的基礎設施項目。政府發債不僅能利用市場資金支持基建,還能促進香港債券市場的發展。基建投資帶動經濟活動和產業發展,將為香港創造更多發展機遇和財政收入。
堅定投資創科產業和北部都會區,充分體現了預算案「以變革回應挑戰,以創新驅動發展,以科技引領未來」的理念。
為應對公共財政壓力,預算案提出強化版的「財政整合」策略,提出了多項具針對性及有力度的嚴控支出措施,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加大「資源效率優化計劃」力度,至2027/28年度特區政府經常性開支累計削減7%,涉款約共624億元;以及分別在2026/27及27/28年度削減公務員編制2%,兩年內削減1萬個職位。另外,2025/26年度,所有行政、立法、司法機關、區議會及全體公務員一致凍薪。這些實實在在的節流措施,體現了特區管治團隊肩負節流滅赤的責任擔當,展示與市民同舟共濟、共渡時艱的決心,將凝聚全社會攜手滅赤的更大合力。
儘管面對財政壓力,但預算案在照顧中小企、保障民生仍積極提供適切支援。預算案推出多項支援中小企的措施,包括為「BUD專項基金」及「市場推廣及工商機構支援基金」合共注資15億元,並優化申請安排;在稅務、差餉寬免和擴大樓市優惠印花稅率等方面亦繼續「派糖」,只是是力度較以往小。預算案還為備受關注的「2元乘車優惠」作出新安排,在減低對受惠人士影響及維持公共財政穩健之間取得平衡,提升優惠的可持續性。正如陳茂波表示,政府已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量做」。
預算案堅持為基層和弱勢群體增加援助,包括綜援、高齡、長者、傷殘津貼等發放多半個月金額;將在下年度增加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和社區照顧服務券各1,000張,增加殘疾人士日間社區康復及家居照顧服務名額,今年第3季起將「優化職業康復服務試驗計劃」恒常化。這些措施體現政府以民為本、體恤民生的施政情懷,不忘關顧基層、民生優先的初心。
香港正進入由治及興新階段,迎來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提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機遇期。預算案展示特區政府在發展新階段,堅持應使則使,量入為出,兼顧香港發展和社會需要,以創新突破界限,與各界攜手打造一個更繁榮、更關愛、更多元、更國際化的香港,開創香港繁榮穩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