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哪吒2》後 動漫原創等來了市場機會

●聶華軍深耕內地動漫影視創作。 胡若璋 攝
●聶華軍深耕內地動漫影視創作。 胡若璋 攝

●聶華軍稱文化產業等來了原創製作的好時機。  胡若璋 攝
●聶華軍稱文化產業等來了原創製作的好時機。 胡若璋 攝

  「現在再談技術就有點落伍。」深圳洛克特視效創始人聶華軍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專訪時說,《哪吒2》為文化產業帶來了全新的市場機會。很多原創IP故事,都獲得了投資者的青睞。作為內地最早一批CG視效製作人來說,聶華軍有身為創作者的觀察和思考:《哪吒2》引起的全社會對中國出品、製作的新一輪信心,更多是影片裏涵蓋東方美學的創意和設計,而不僅僅是特效中的技術。

  80後的聶華軍,過去20年一直深耕內地動漫影視的創作。2007年,他在林超賢執導的動畫電影《風雲決》中擔任首席特效師。當時,中國電影特效行業還處於起步階段,與荷里活相比存在較大差距。聶華軍回憶稱,早期他們去橫店片場,沒有特效師的稱呼,很多人直接叫他們「那個電腦你過來」。如今都會被稱做「視效老師」,會享受後期前置的待遇參與劇本的前期創作。

  要說行業最初的轉變,2007年的《風雲決》被內地動畫電影人視作行業里程碑。「《風雲決》出來的時候,大家問我中國電影製作水平與荷里活相比還有多少差距?」聶華軍當時就說,至少還有50年的差距要追趕,差距主要在技術和設備算力上,很難實現電影所需的複雜特技效果。但聶華軍和團隊在《風雲決》中,通過與顯卡開發公司和無線電發射公司合作,開創性地實現了高難度的水特效,為內地特效行業積累了寶貴經驗。

  藝術和技術融合才是挑戰

  自2015年的《西遊記之大聖歸來》和2019年《哪吒1》上映後,不少人都跑來問聶華軍:如何看待影片裏的特效技術突破和創新,在對標荷里活的製作時是否拉近了距離?

  他說,《西遊記之大聖歸來》開啟了內地動畫電影的「高票房大片時代」,但回到視覺特效來說,和荷里活的差距也有30年的發展空間;而到了2019年《哪吒1》的時候,也讓社會看到了「國潮特效」的浪潮。記得行業內人士說《哪吒1》當時50億左右的票房,特效貢獻了30%多的權重比例。但那一年的動畫電影對標國際,還有15年的差距。

  如今《哪吒2》用5年追趕了第一部時的15年距離。聶華軍也想補充說明:《哪吒1》時說的15年差距並不是說技術,其實更多指向創意。可以這麼說,5年前要做現在的這些高難度技術,中國的動畫行業也都能實現交付,只是當時創作者還沒提出這麼高的要求而已。而《哪吒2》這次的成功,更多是在東方美學的表達中,借助視聽特效、鏡頭語言傳遞當下的審美,因此也令國人對傳統文化的經典創新自信昂揚。

  身處行業第一線,近期聶華軍的公司多了許多迎來送往。就連樓下的接待安保,面對訪客的諮詢時也會說:「是去那家做《哪吒2》的影視特效公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