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案固本開源 保穩健投資未來

  姚志勝 全國政協常委 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會長

  特區政府昨日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以多項財政措施積極投資未來,提出清晰目標對準創科新經濟,鞏固及提升優勢產業,全面對接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持續創設香港經濟新增長點。特區政府堅守審慎理財原則推出惠民解困措施,支援民生發展和公共福利服務,兼顧社會需要,嚴格管控開支。這反映特區財政穩健,也體現特區政府保持公共收支平衡的信心決心。社會各界共同支持特區政府的財政整合計劃,香港未來發展將更務實有為,穩中有進。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提出「強化版」的財政整合計劃,包括至2027至28年度累計削減政府經常開支7%。社會各界歡迎今次預算案提供了清晰目標,讓香港可以逐步在本屆政府任期內把經營賬目達到平衡。

  提升優勢產業是重中之重

  當前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經濟社會各領域加速滲透,成為世界各地經濟發展的加速器,開創了環球產業新範式。預算案以專門篇幅提出香港要守正創新,培育新質生產力,以人工智能作為關鍵產業,着力拓展人工智能應用、生命健康科技、低空經濟等香港創新重點領域,支持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香港微電子研發院、「國際機器人大會」、智能製造、低軌衛星發牌制度等項目推進落實。系列措施對接國家創新大潮、對準世界科技革命的香港經濟創科部署,搶抓前沿創新高價值經濟活動,更好發揮香港在創新發展的國際優勢,促進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

  產業是經濟活動的承托和支撐,鞏固及提升優勢產業,是香港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預算案把握好「三中心、一高地」的戰略定位,用好「一國兩制」優勢,在國家堅實支持下,鞏固提升優勢產業,同時積極培育和發展新產業,針對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優勢,提出便利海外企業和特定產品融資、積極發展香港的虛擬資產生態圈、建立管理離岸貿易和供應鏈的國際或區域總部、助力國產大飛機C919打進國際市場、加強協助本地中小企開拓內地市場及增加電商銷售等措施,並強化醫療、文創、旅遊和教育四個香港特色優勢產業,包括預留資源以配對形式供大學籌建新醫學院、引進辦有策略引入更多結合創科的文創企業、向旅發局撥款12.35億元落實無處不旅遊理念、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等。這些措施助力香港在原有優勢下聚焦發力,創設更多經濟新增長點,有利帶動財政收入。

  財政量入為出 保持穩健

  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是香港經濟提速向前的重要引擎。預算案關於對接大灣區的措施有兩方面:一是在北部都會區創新多元土地發展模式,推出新政策促進創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動;二是加強與大灣區城市聯動,在醫療合作、數據互通、金融合作、青年交流、運輸物流合作、建造業合作、法律合作和前海發展等方面,全面對接廣東優勢產業和資源條件,包括爭取在年底前成立「真實世界研究及應用中心」、逐步增加跨境徵信互通業務試點、促進與珠海和東莞的客貨聯運合作等。這些措施有助加強香港與大灣區城市的聯繫,更好打通大灣區經濟動脈。

  必須指出的是,香港今年面對的公共財政情況特殊。預算案指出,本財政年度綜合赤字將較去年預算有所擴大,預計錄得872億元,但預測政府經營賬目在2025至26年度大致達至平衡,並從2026至27年度恢復盈餘,預計2025至26年度起的5年間,政府將發債券合共約1,500億至1,950億元,以支持未來發展項目。縱使面對財赤,預算案仍然善用公共資源,讓社會可持續發展、民生不斷改善,不僅在稅務和津貼方面推出措施紓緩部分行業和市民面對的壓力,而且繼續支援青年、關顧長者、支援在職家庭、婦女發展、地區服務及關愛隊伍、優化公營醫療系統等民生福利,更提出積極探討規範籃球博彩,打擊非法賭博活動,增加福利收入。事實上,疫情3年來,特區政府逆周期措施和防疫相關開支龐大,今次預算案可見特區政府的財政思維力求收支平衡,全力拚經濟謀發展,提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做到應使則使,量入為出,兼顧香港發展和社會需要,反映香港財政仍然穩健,以及特區政府確保公共財政的韌性和可持續性的信心決心。

  積極有為穩樓市振經濟

  樓市關乎香港整體經濟和特區政府收入,住宅物業也是許多市民的重要資產。穩定樓市是香港紓財赤、振經濟的必要之舉,也是香港社會最大呼聲。預算案有兩項調整樓市措施值得關注:一是將徵收100元印花稅的物業價值上限由300萬元提高至400萬元,意味購買價值400萬元物業的印花稅,將由6萬元大減至100元,既減輕「上車客」負擔,也有助加快細價盤流轉;二是來年將不會推售商業用地,讓市場有空間消化現有供應。社會各界期望,特區政府在穩定樓市方面更加積極有為,包括在優化「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時,下調住宅物業成交價5,000萬元的門檻,解除房地產投資計入總投資1,000萬元的上限,更有力提振香港樓市,穩住香港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