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大時代 未來人類可以做什麼?

  蔡思行 學研社成員、歷史研究者

  2022年身處香港,會認為新冠疫情是頭號大事。當年12月,ChatGPT推出,那時一般人只認為僅是人工智能(AI)的聊天程式而已。過去兩年多,AI工具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繪圖、編程、AI配音以至模仿人類的數字人等,都大大降低了製作動人圖片、影片、網站和Apps的門檻。

  上個月, DeepSeek的推出震驚全球AI界。低成本和容易上手的AI工具帶來AI平權的新潮流,人類在工作方面被AI取代似不再是天方夜譚!未來人類還有什麼事是AI不能代勞的?

  首先,我們要知道AI未來的能耐有多少。簡單來說,隨着AI未來發展進一步成熟,它一定集人類有史以來所有知識之大成,人腦在書本知識上能夠比得過AI嗎?不能。

  有朋友認為,AI可以專注做屬重複勞動性質的工作,人類可以專注在創意和創新方面。然而,我們要想一想,在未來成本只會不斷降低的AI創作潮下,是否一定有足夠市場空間容納全球人類的相關工種的需要?不樂觀,但完全擁抱抑或抗拒AI也不可取,我們要走另一條道路。

  《道德經》寫道︰「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在AI時代,人類的優勢反而是有身體的存在(廣義包含生理和心理兩方面)。診斷、做手術、開藥方,AI現在越來越吃重,未來只會做到更好。然而,回到根本,我們生理和心理健康,最後都需要自己經營和維護。AI不能替你做運動。心靈苦悶不開心,你希望AI還是真人安慰你?真人。雖然韓國電影《人類滅亡報告書》有在寺院負責掃地的AI機械人覺醒唸佛往生的故事,但不論大家的宗教信仰如何,要到天堂還是西方極樂世界,都要靠自己每一天的真修實幹。身體和心靈的提升,沒有人能代勞,或許這條身心之路,更需要有經驗真人的指導、陪伴或安慰。

  有朋友說︰「AI令讀書再沒有用。」或許,回歸傳統,焚香、唸經、禪修、靜坐、茶道等需要人自持自修之道,永遠都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