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面世人工智能有助減輕本港醫生壓力
劉韋瑋 資深傳媒人
許多在外地讀醫科的香港學生,畢業之後多選擇留在外國行醫,不願回流服務。除了是困難的資格認可之外,香港醫生繁忙而沉重的工作壓力,卻不是人人願意去承受,因為當今的公營醫院醫生,除了主責醫病,還有大量行政工作兼顧,工作量之多實在非同少可。不過,近年人工智能的面世,卻對本港醫生幫上很大的忙,當局即將試行的人工智能,將大大分擔醫生行政工作,對本港未來醫療水平穩定性,產生極大作用。
醫院管理局三月起將於本港六間公立醫院,試行以生成式人工智能(Gen AI)系統處理醫療報告,包括瑪嘉烈醫院、明愛醫院、基督教聯合醫院、將軍澳醫院、伊利沙伯醫院及天水圍醫院,目標今年內推展至全港公立醫院。該系統可減輕醫生行政工作的負擔,能更專注照顧病人。根據現時規定,醫生必須在診斷病人8星期內完成80%的醫療報告。撰寫醫療報告平均佔醫生8%至10%工作時間,醫生需翻閱手術、化驗、醫療程序等紀錄,耗時較長。據當局資料顯示,僅於2023年,當局已收到逾11萬份醫療報告申請,而關於報告處理時間過長的投訴時有發生。
引入上述新系統,可快速讀取醫管局內部系統的相關臨床資料和起草初稿,並協助把文本寫得更有條理,再由醫生檢視和修改,最終確定並簽署發出,便利醫生工作及節省時間。此外,隨着Gen AI的普及,不少國家已開始把技術應用於醫療方面的文書工作。在澳洲,AI工具可以「聆聽」病人和醫生之間的對話,再協助醫生生成臨床紀錄、轉介信、以及治療方案等文字紀錄。在美國,有研究顯示由Gen AI撰寫的手術後報告比醫生親自寫的更少錯漏。這些凸顯Gen AI在醫療方面已有一定發展。
使用Gen AI減輕醫生的工作量固然值得支持,但為使公眾釋疑,當局應完善使用新系統的守則並增加透明度,並針對可能出現的錯誤情況,建立明確的責任追究機制和跟進措施,確保新系統能在協助醫生的同時不損害病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