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挑戰機遇 須放眼長遠聚焦發展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今日公布。應對香港當前面對的挑戰,公眾的關注點不能只着眼於調整開支,以免討論失焦,而應放眼長遠,多關注如何運用創新科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集思廣益支持特區政府因應內外變化、積極進取、務實有為,推動本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創造財富、改善就業、增加收入,從根本上提升本港經濟競爭力、增強公共財政穩健。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日前在網誌中表示,面對過去幾年外內多重挑戰導致的財政赤字,這份預算案將提出加強版財政整合策略,在維持和改善民生服務的同時,嚴格管控公共開支,並在顧及香港的競爭力及用者自付原則下,適度開源,同時靈活善用其他各項公共資源和市場力量,加速推動發展,並投資未來。可見,新一份預算案節流、開源、發展並舉。不過,目前坊間討論把注意力集中在節流上。近日就有媒體率先披露,預算案將會公布2元乘車優惠的檢討方案,社福機構、學生資助等開支亦要削減。
無可否認,節流措施關乎市民的切身利益,公眾更着緊。但是,這種「分蛋糕」的討論,對解決財赤意義不大,而且持份者多從自己利益出發,討論難以達成共識,反而容易增加分歧,不利凝聚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廣泛合力。本港解決財赤的關鍵還是要靠發展,把經濟「蛋糕」做大。早前,香港研究協會的民調顯示,市民對預算案的期盼中,優先發展經濟的比例最高。
陳茂波在網誌亦指出,國際環境複雜萬變,牢牢抓緊未來發展的機遇,特別是科技發展催生的創新應用和新增量,並以此驅動經濟增長、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發展經濟新動能,在變局中不斷改革、搶佔先機,就能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蛇年春節期間,內地人工智能(AI)DeepSeek橫空出世,震撼全球科技界。近期沉寂一時的港股,在中資科技股帶領下,恒生指數、恒生科技指數及國企指數今年以來齊齊跑贏全球主要股市。多間中外資大行紛紛出報告繼續唱好,預期港股和內地股市有望再升一波。市場的反應顯示,各行各業看到通過AI來提升生產力的龐大機會。
近期內地的科技「六小龍」,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智慧駕駛等領域展示強勁創新力,是中國繼新能源汽車、光伏電池和鋰電池「新三樣」後又開闢新賽道,創造經濟增長新亮點,對香港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具有強烈的啟示。前日,本港首個「新型工業加速計劃」項目正式啟動,標誌着本港在探索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多元化邁出重要一步。政府推出100億元的「加速計劃」,資助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與數據科學、先進製造與新能源科技等策略性產業於本港設立新智能生產設施,目的正是以創新科技促進新型工業發展。北部都會區也是本港發展的重要新引擎,社會各界期望特區政府以改革破局思維和舉措加速北部都會區建設,例如希望預算案能提出以地價、稅務優惠,吸引海內外先進企業來港設置生產線,構建上中下游完整產業鏈,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
本港經濟基礎良好,創科研發能力雄厚,又有內聯外通的顯著優勢,只要主動識變求變應變,在發展的藍海中捕捉創新先機,必定能實現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