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打造國際一流灣區人工智能創新高地

  張振剛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二級教授、廣州數字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陳允傑 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兩會即將開幕,輿論都寄盼着有新的創新科技與人工智能政策出台。粵港澳大灣區是創科高地,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是中國經濟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立足於「十五五」規劃這一新的歷史坐標,包括香港在內的大灣區各市,應當緊緊抓住通用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窗口期」,充分發揮三大優勢、加快彌補三大短板、重點把握三大抓手,不斷推進人工智能產業高質量發展,以夯實在全球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優勢。

  首先,充分發揮大灣區產業基礎、創科資源與算力數據三大優勢。

  一是充分發揮大灣區產業基礎優勢。大灣區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完善的產業鏈條,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與廣泛應用場景。廣東省擁有全部31個製造業大類,電子信息製造、汽車、電氣機械等15個行業規模位居全國第一,為人工智能+提供豐富的應用場景。2024年,廣東省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1,800億元人民幣,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500家,人工智能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47家,獨角獸企業24家,上市企業92家,初步形成「軟硬件開發+核心技術研發+行業領域智能化」的人工智能全產業鏈。

  二是充分發揮大灣區創科資源優勢。大灣區擁有多所世界級大學和研究機構,科研資源雄厚,「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創新指數第二位。大灣區集聚了如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一批世界知名高校,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強大的人才和知識支撐。大灣區打造了一批戰略性創科平台,目前擁有7家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和16家省級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

  三是充分發揮大灣區算力數據優勢。算力與數據是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重要基石,大灣區擁有廣州和深圳兩大國家級超算中心,以及韶關數據中心集群、鵬城雲腦、橫琴先進智算平台等算力設施,中國信通院發布《算力網絡運載力指數評估報告(2024年)》顯示,廣東算力網絡運載力綜合水平排名第一。

  其次,加快彌補基礎研究不足、高端人才缺乏和創新生態相對薄弱三大短板。

  一是加快彌補基礎研究不足的短板。大灣區人工智能應用層企業佔比接近70%,如大疆科技、小馬智行、極飛科技等,將AI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在無人機、自動駕駛、智能農業等領域推出了創新產品與服務,但在基礎層,尤其在人工智能基礎理論、核心算法及關鍵共性技術研究等方面還有較大突破空間。自然指數數據顯示,北京在AI領域自然指數貢獻度是廣東的3.2倍,上海在AI頂會論文數量上領先廣東45%。

  二是加快彌補高端專業人才不足短板。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依託頭部高校和企業優勢,培育了一批如DeepSeek、Kimi、智譜等新生代人工智能大模型領軍企業,北京匯聚了全國38%的人工智能頂尖學者和45%的行業領軍人才,上海聚集了全國15%的人工智能重點實驗室。《2024年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發展報告》顯示,深圳、廣州人工智能領域新發崗位平均月薪為5萬與4.7萬元,但仍低於北京、上海與杭州;從位居全國前10新發崗位數量城市佔比來看,北京、上海合計佔比約54.8%,深圳、廣州合計佔比約14.48%,大灣區面臨着人工智能高端專業人才總量與質量的雙重欠缺。

  三是加快彌補協同發展質量不高的短板。大灣區人工智能產業區域協同發展有待加強,廣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佔比超過70%,其他城市產業鏈配套相對薄弱,存在同質化競爭和資源錯配現象,技術溢出效應有限。人工智能產業鏈上下游協同不足,基礎層(如芯片、傳感器)和技術層(如算法、框架)的研發仍主要依賴進口或外部技術,《中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產業區域競爭力評價指數(2024)》顯示,深圳、廣州位居北京、上海、杭州之後。

  最後,重點把握推動人工智能原始創新、強化應用場景落地與完善產業生態三大抓手。

  一是以推動原始創新提升為抓手,加快人工智能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加強人工智能基礎研究,充分發揮廣州、深圳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作用,加快推動國家(省)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建設,加強大模型關鍵技術攻關,形成自主可控的大模型完整技術體系。探索「政產學研用服金」合作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模式,鼓勵樞紐型企業和樞紐型大學建立國際開放創新合作網絡,加強前沿及共性關鍵技術研究,引領人工智能技術創新發展。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推動科研基礎設施向民營企業開放,提高對民營企業的科技項目資助,引導民營企業參與人工智能相關領域科技重大攻關。

  二是以強化應用場景落地為抓手,加快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轉型升級。

  打造一批示範性強、帶動性廣、顯示度高的典型應用場景,依託粵港澳大灣區「應用場景發布廳」等各類平台,加強人工智能應用場景推介和供需對接,通過場景創新促進通用人工智能關鍵技術迭代升級,形成技術供給和場景需求互動演進的模式,在製造、金融、醫療、教育等領域打造一大批人工智能示範應用場景。加強推動場景落地的體系支撐,以場景融合應用為牽引,以構建可信數據空間為保障,以模型創新突破為關鍵,在算力設施、模型生態、行業應用等方面給予配套政策支持,建立場景開放容錯機制,有序引導開放各類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鼓勵市場主體積極投入。大力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積極發揮人工智能在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的提質增效作用,推動新場景、新業態、新模式、新品牌加速形成,創造智能時代經濟新模式、生活新體驗、治理新方式。

  三是以完善產業生態協同為抓手,加快人工智能共創共生共享生態構建。

  科學布局人工智能產業集群,圍繞打造人工智能全產業鏈算力底座、模型基石和數據支撐,根據大灣區內各城市的產業基礎和優勢,明確人工智能產業集群的發展方向和重點領域,建立產業協同、優勢互補的區域錯位發展格局。充分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大力引育處於人工智能產業鏈關鍵環節、擁有自主核心技術、高成長型的新勢力企業。強化龍頭企業帶動、鏈式產業發展,構建從基礎軟硬件到技術應用完整的人工智能產業鏈。充分發揮大灣區面向全球創新資源配置優勢,吸引人工智能產業發展的國際化資本與全球高端人才,形成「灣區研發-全球轉化」的創新範式。強化人工智能賦能,建立線上和線下並行、組織內部和外部協作、現實和虛擬交互的價值創造網絡,促進人才流、資金流、創新流、數據流、知識流和物資流有效融通。弘揚企業家精神,培育創新文化,形成共創、共生、共享創新發展模式,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一流開放創新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