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大漫談】重塑學校領導力 校長應時刻反思

  自疫情以來,全球教育界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學校的運作模式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學生、教師及校長的心理幸福感受到重創,相關數據揭示了這一問題的嚴峻性。

  師生面臨同樣精神壓力

  2021年,加拿大的研究報告顯示,疫情後學生的壓力水平高出正常臨界值25%;而在香港,青年協會的調查發現,超過51.9%的學生出現了精神健康問題,這一比例令人擔憂。

  同時,教師和校長的心理健康狀況同樣不容樂觀,英國的報告顯示,疫情後學校領導的心理健康問題人數比例從29%增至41%;香港也有39%的校長出現了抑鬱或筋疲力盡的徵狀。在這樣的背景下,校長們面臨着一個迫切的問題:如何在不犧牲學生、教師及自身幸福感的前提下,推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在這樣的情況下,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者,必須重塑自己的領導力。這一過程不僅需要應對當前的挑戰,還需要具備靈活的應變能力,善於從逆境中尋找機會。

  疫情雖然帶來了挑戰,但同時也在創新、協作和解決突如其來的問題方面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展示潛能的契機。這次疫情在某種程度上也讓校長、教師看到自己克服困難的潛能,這促使大家朝着更好的方向努力。所以提倡一切從校長做起(principal-first initiative),進而推進學校的串聯影響效應 (school cascade effect)。

  校長亦是終身學習者

  要引領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校長首先從自我成長、自我關懷做起。著名的領導力學者John Maxwell曾提到:「領導者不但是知路人、行路人、更是一位指路人。」校長需要培養韌性,成為終身學習者、持續自我成長,並在繁忙的工作中關注自身的精神和情感健康。這樣不僅能提升自己的幸福感,還能影響周圍的人,引領學校可持續性發展。

  其次,韌性的培養需要持之以恒。校長和教師在面對挑戰和壓力時,應該把韌性內化到日常生活中。微小的日常行為能夠積累成長,並最終帶來巨大的變化。因此,從小事做起、長期堅持,將有助於提升整體的工作效能和幸福感。

  此外,創造工作資源和要求之間的協同效應也極為重要。特定的工作要求通常難以改變,但校長可以改善可變的工作要求和工作資源,以減輕壓力。例如,學校可以提供家庭活動或社交機會,促進教師之間的支持和合作,進而提升整體的工作氛圍。

  校園關懷文化不容忽視

  最後,構建學校幸福感串聯效應的重要性不容忽視。校長應該在學校中推動這種「引領關懷」的文化,促進校長、教師和學生的個人幸福感,然後通過環環相扣的方式建立學校乃至社區的幸福感串聯效應。

  在這個動盪的環境中,重塑學校的領導力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校長們需要學會平衡自己及教師的消極和積極情緒,從而正向推動個人和集體走向成功以及實現自我價值。同時,校長可以在疫情中尋求啟示,變逆境為契機,加強關注自身的幸福感素養,並積極推動學校幸福感串聯效應的建設。

  總之,疫情後的學校領導力重塑是一個艱巨但必要的任務。重塑學校領導力的過程中,校長應該時刻保持反思的態度,通過不斷學習和適應、有效的領導和關懷,校長們將能夠引領學校渡過難關,重新恢復活力,並邁向繁榮的未來。

  ●陳君君教授 香港教育大學教育及人類發展學院

  介紹:本欄由教大校長李子建領銜,教大資深教授輪流執筆,分享對教育熱點議題、教育趨勢研究,以及教育政策解讀的觀察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