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發現南海衛城牆遺址
廣東單次考古最大項目 證「粵海第一門戶」地位
廣東東莞25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公布南海衛城牆遺址考古發掘成果。此次在東莞發現的南海衛城牆遺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考古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係廣東近年單次發掘面積最大的考古項目。此次考古挖掘發現,城牆基址整體保存狀況較好,並出土大量宋代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構件及生活器物,實證了東莞作為「粵海第一門戶」在明代軍事海防體系及「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地位。
25日下午,記者隨研究人員來到東莞南海衛城牆遺址採訪。遺址已經用圍欄保護了起來。站在地平面往下探視,遺址約深2米左右,磚紅色的牆面最為顯眼,用石板鋪設的排水設施看起來也非常完整。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博士張瀟表示,這次考古中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遺址西部和北部的「一號城牆基址」,城牆基址整體保存狀況較好。
大量宋代至民國物件出土
張瀟介紹,「一號城牆基址」平面呈曲尺形,清理長度約100米,牆體寬約7.6米。「牆體內外兩側為紅砂岩條石砌築包邊,紅砂石是嶺南地區的傳統建築材料。」他說,結合地層關係及建築材料、文獻記載來看,綜合判斷該段城牆為明代南海衛城牆,於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衛指揮使常懿始建,明、清兩代多次修繕和改建。「遺址中出土了大量宋代至民國時期的建築構件及生活器物,共計小件360件、各類器物殘片90箱。」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曹勁介紹,遺址內出土奇石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白馬窯等窯口的瓷器,深刻反映了東莞是宋代至明清時期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內外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和集散地,進一步豐富了古代海陸交通史、貿易史研究的研究資料。
曹勁表示,考古發掘發現的明代南海衛城牆遺址具有重要學術價值,實證了東莞作為「粵海第一門戶」在明代軍事海防體系的重要地位,證明了東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展現東莞建城史和城市發展史。
曹勁指出,本次考古發掘填補了東莞古城遺址考古的空白,是嶺南地區城市考古的重要收穫。遺址內各類遺蹟和遺物生動還原了東莞宋代至今生活場景,清晰展現了東莞近千年的文化積澱和歷史底蘊,是東莞的文化地標,對於賡續東莞歷史文脈、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有着重要作用。
衛城牆位於東莞市莞城街道西正路與運河東二路交匯處,正好毗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迎恩門城樓。 得益於當地嚴格執行「先考古、後建設」的原則,東莞在施工前邀請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工程用地進行考古勘探,意外發現明清時期的南海衛城牆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