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事不擾有求必應」 激發科企創新動力

●政府營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創新服務環境,將有利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圖為觀眾早前在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參觀小米SU7汽車。 資料圖片
●政府營造「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創新服務環境,將有利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圖為觀眾早前在2024年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參觀小米SU7汽車。 資料圖片

  新能源汽車產業異軍突起、以DeepSeek為代表的國產AI驚艷全球,在央視春晚大秀秧歌舞、轉手絹的人形機器人火爆出圈……新春伊始,多項來自民營企業的科技創新成果引人關注,彰顯民營經濟蓬勃的創新活力。專家認為,應積極創造寬鬆包容、治理有效的創新環境,並通過政策引導、財政支持等方式,加大對民營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使之成為中國培育發展新動能、開闢新領域新賽道的重要力量。

  數據顯示,全國登記在冊的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500萬戶,民營企業貢獻全社會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達92%以上;在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中,民營企業佔比超過80%。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營商環境專家組成員胡錦光指出,當前民營企業在通信、芯片、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互聯網等領域科研水平和創新能力已與國際先進水平保持同步,不少民營企業站在了全球創新競爭的最前沿。《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鼓勵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在發展新質生產力中積極發揮作用,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並明確提出支持民營經濟組織參與國家科技攻關項目,支持有能力的民營經濟組織牽頭承擔重大技術攻關任務,向民營經濟組織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

  撐民企與高校機構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胡錦光認為,有效引導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創新並非朝夕之功,需要完善政策支持,包括促進政務服務者由管理者向護航者轉型,創造寬鬆包容、治理有效、「無事不擾、有求必應」的創新服務環境,激發企業創新動力;健全多層次金融服務體系,特別是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有效緩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企業創新實力。

  全國人大代表、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也表示,中央持續釋放支持民營經濟科技創新的政策信號,未來應通過政策引導和市場機制優化,推動民營企業深度參與全球產業鏈重構,提升國際競爭力。同時,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加快構建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支持民營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聯合攻關,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此外,涉企執法「一刀切」、個人破產制度空白等問題仍抑制創新試錯空間,需從制度層面構建包容創新的生態體系,以法治平衡風險包容與責任邊界,讓企業家精神真正成為科技創新、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