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青社推算3.15%學生有潛在輟學傾向

●協青社發表輟學及高危青年的研究報告。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協青社發表輟學及高危青年的研究報告。香港文匯報記者陸雅楠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陸雅楠)協青社昨日發表最新的本港輟學及高危青年研究報告,推算出現時有3.15%學生有潛在輟學傾向,當中六成為15歲以下,人數多達一萬人。機構分析指,學校資源不足、缺乏內在動機及學習成就感低落是導致學生輟學的主要成因,有待跟進支援;並建議教育局應就「連續缺課7個上課日」的輟學定義進行細分檢視,讓更多有斷續缺課傾向的學生能及早獲識別和處理。

  協青社就其跟進的缺課個案進行研究,推算出全港有約萬名15歲以下學生,因種種原因不時缺席不上課,屬於潛在輟學傾向。該機構助理總幹事(外展服務)陳嘉玲表示,學童缺課及輟學的原因複雜多樣,其研究數據顯示,18%個案與情緒狀況有關,15%源自家庭問題;此外逾兩成學童同時面臨兩個問題,16%人面臨的問題更有四個或以上。

  部分自感「再努力都是隱形人」

  昨發布會播放了部分輟學青年的心聲錄音,有青年說:「我返學坐唔定,有時因此被老師罵,覺得委屈,久而久之更唔想返學」;有人因學習能力不足,眼看成績一直下降產生輟學念頭;還有學生曾與同學爭執而受罰,感到學校處理不公選擇不再上學;亦有人因家庭壓力及身心健康問題,感到自己無用,認為「唔返學就會少一個煩惱」。

  協青社執委、香港理工大學講座教授及應用社會科學系系主任崔永康深入分析了青年輟學的成因:從個人層面看,學生在校未能獲得關注和歸屬感,學習成就感不足,內在動機缺乏,導致看不到未來路向,甚至覺得自己「再努力都是隱形人」;至於社會層面,學校資源及教師人手不足亦是一大成因,特別是疫情後要追進度,學生因社交及學習而生負面影響容易被忽略。

  酷學計劃助輟學生重建自信

  協青社自2020年底推出酷學青年計劃,為10歲至18歲輟學或瀕輟學青年,提供6個月系統化輔導訓練,助其重建自信,明確升學或就業方向。計劃過去4年共有431名輟學、缺課或就學不穩學童參與,完成後學生的各項自我效能感指標均有明顯改善,約75%的高危輟學青年在完成計劃後能順利升學或投身職場發展。

  負責計劃的項目經理曾嘉俊指,參與計劃學生除個別人因捲入案件、長期住院、離港或拒絕接觸而無法跟進外,完成率逾九成,其減壓與情緒處理、逆境自強、明白他人和與人相處等指標均有改善,更多人能重回校園或投身職場,在義工延續跟進下,計劃完成後一年參與者待業和待學比例亦降至13.7%。

  曾經長期缺課的子謙昨日分享時憶述,在小五時因對自身要求過高,加上疫情影響擔心無法應付學習需求,產生了嚴重社交焦慮,「那時我每天把自己關在家裏打機,甚至想過以後也不再上學。」後來在學校轉介下,子謙參加了協青社的「酷學青年計劃」,接受系統化的輔導和支持。

  子謙說,自己從該計劃中,學到包括泰拳等技能,有助重建信心,重返校園後雖一度與同學交往感困難,但通過做義工等亦能逐漸融入。現時他亦有擔任協青社的歷奇訓練助理,希望未來能繼續進修,成為社工幫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