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臨浦觀瀾話古今(上)

●牆面斑駁的陳氏宗祠。 作者供圖
●牆面斑駁的陳氏宗祠。 作者供圖

  木 木

  深圳地名,主要分作三類:一是反映地形地貌的,如羅湖、龍崗、蛇口、大鵬等;二是與居民生產生活方式相關的,如鹽田、蓮塘、漁民村等;三是表達美好祝願的,如寶安、光明、福永、桃源等。這三類地名指向清晰,涵義明白,彷彿隨手拈來,人們通常不會在意。除此之外,有些地名卻是文人雅士專門命名的,其意含蓄,韻味十足,雖然比較少見,但每當遇到,便記憶深刻,比如觀瀾。

  據載,清乾隆年間,名士鄧坤來到廣州府東莞縣與新安縣交界的龍崗頂上,但見山嶺連綿,秀色怡人,一條河流滔滔遠去,波濤起伏,碧水回瀾,遂將此地取名為「觀瀾」,河流則相應地被稱作「觀瀾河」。

  彼時的觀瀾是一片很大的區域。觀瀾河幹流發源於深圳中部的大腦殼山,北流88公里,經東莞匯入東江。在此過程中,自西向東匯集了從陽台山、塘朗山、梅林山、銀湖山、雞公山等發源的13條支流。觀瀾河流域像一片樹葉靜臥在群峰之間,清代隸屬官富司管轄,民國及新中國初期均單獨設區,1958年成立觀瀾人民公社。後來,觀瀾公社劃出所屬龍華大隊另設龍華公社,繼而成立觀瀾鎮,並於2004年改為觀瀾街道。2015年觀瀾街道被一分為三,設立觀瀾、觀湖、福城三個街道。

  所以,觀瀾有大、中、小三個範圍:大觀瀾即歷史上的觀瀾,泛指觀瀾河流域,大致相當於今天龍華區全域加龍崗區坂田街道;中觀瀾即當年的觀瀾鎮,亦是最初沒有分拆觀湖、福城時的觀瀾街道,習稱「觀瀾片區」;小觀瀾特指現在的觀瀾街道,是2015年才形成的行政區域。人們談及觀瀾的歷史和文化,通常指的是中觀瀾範圍,即觀瀾片區。本文在展開有關論述時,會涉及到大觀瀾和中觀瀾,但基本上還是以小觀瀾作為地理基礎。主要是因為此次行文緣於一場街道走訪活動,觀瀾片區的三個街道雖然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但各街道還是分述更能體現走訪的初衷。

  去年6月下旬,深圳經濟特區研究會成立專題調研組,開啟全市74個街道走訪之旅。下沉街道調研,是考慮到深圳經濟特區即將迎來45歲生日,此時深入這座奇跡之城的微觀肌理,可以更好地感受它的脈搏跳動,思考特區之路從何而來,因何而興,向何而去。我們第一站就來到觀瀾街道,有意無意間,便有了「都市觀瀾」的意思。「觀瀾」一詞出自《孟子·盡心上》篇:觀水有術,必觀其瀾,寓意盡心知命,追本溯源,了解根本,獲知行為方式,從而解決問題,是為「君子志道」之理。把街道視為城市的細胞,於此觀瀾,可觀歷史之瀾、經濟之瀾、社會之瀾、文化之瀾。

  觀瀾位於深圳城市中軸線的北大門,是深圳通往東莞的重要交通樞紐。這裏開發較早,歷史文化悠久。從明朝中葉起,陸續有客家人舉家從江西、福建、粵北、粵東等地遷入觀瀾河流域,陸續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村落。而在此過程中,數以十萬計的鄉民再啟徙程,遷港澳,下南洋,遠赴歐美,使觀瀾成為遠近聞名的僑鄉。據不完全統計,觀瀾片區現有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8萬多人,分布在50多個國家和地區,足跡遍布五大洲。客家文化和華僑文化有一個共同點,它們深深扎根於中華傳統文化,並不同程度地融合了異域文化元素,成為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這一人文特質,或許可以從客家宗祠窺一斑而知全豹。在著名的觀瀾版畫村所在地大水田社區,建有兩座客家宗祠,一為大樹田村凌氏宗祠,一為龍門圍陳氏宗祠。祠堂邊各聳立着一座碉樓,據說當年曾有鐵索連接,守望相助,以防賊寇。靜靜佇立的碉樓,彷彿在無聲地訴說先輩開村立業的艱難環境。

  龍門圍亦稱「龍門世居」,於清乾隆、嘉慶年間立村。如今,當年的老圍門還在,街巷布局亦能看出最初的走勢,但圍村裏的建築多已改建。陳氏宗祠始建於1926年,時值清末民初,社會動盪,建築的安全問題必須優先考慮。旁邊的碉樓即為一例,既用於防禦,也是圍村私塾,為陳氏子孫啟蒙所用。據村裏老人回憶,陳氏宗祠原本雕樑畫棟,富麗堂皇,祠堂內外遍布泥塑壁畫,技藝上乘,色彩斑斕,神龕雕工十分精緻,古詩名聯舉目皆是。祠堂裏還有廚灶,娶親的花轎以及鑼鼓、枱凳、桌椅等整套慶典所用的器具都存放於內。逢年過節,或操辦喜事,全村熱鬧非凡。可惜,這些器具後來都被瓜分或毀棄了,祠堂裏的神龕、神主牌等亦遭破壞,詩句和壁畫只剩下一些模糊的痕跡,斑駁的牆體盡顯歲月的滄桑。

  後來深圳打造觀瀾版畫村,對陳氏宗祠主體結構和主要裝飾進行修繕復原。目前,這座古建築已能大致看出昔日的講究。屋頂是飛帶式垂脊造型,前堂正脊、博古脊頭和簷板上有彩繪泥塑壁畫,以山水、花鳥、瑞獸、亭台、吉祥器物等為題材,儘管彩漆脫落,殘缺不全,其精緻細膩仍依稀可見。祠堂內的神龕、牌位也得到恢復,修舊如舊,古樸莊重。從大門開始,三進院落入口處各鐫刻着一副楹聯,仔細品讀,陳氏家族史層層遞進,彷彿走進歷史的隧道。

  第一聯鐫刻在宗祠大門的磚石牆上:先祖千尋抬望眼,後裔萬里駕長車,以「陳氏宗祠」為橫額,表達了陳氏一脈為了家族繁衍不辭萬里奔波的精神。進入大門後便見第二聯:世澤綿延寶安地,遠宗輝映五華峰,以「世遠堂」為橫額,講述了觀瀾陳氏始祖從嘉應州五華縣遷徙廣州府寶安縣的故事。

  不過,給人留下最深刻記憶的還是第三聯:世莫與京派衍穎川綿百代,遠無弗屆德承媯汭詠千秋,以「祖德留芳」為橫額。這副聯鐫刻在世遠堂陳氏列祖列宗牌位兩旁的廊柱上,以宏大的時空感,把嶺南陳姓的源頭直接追溯到中原。上聯「世莫與京」語出《左傳》「莫之與京」,意為家族聲望之大無與倫比;「派衍穎川」指穎川乃陳氏郡望所在,家族鼎盛,門生故舊遍及天下。下聯「遠無弗屆」化用《尚書》「無遠弗屆」之語,強調道德影響力跨越時空而傳播久遠;「德承媯汭」中的媯汭即舜帝故里,也借代舜妃娥皇和女英,指陳氏乃舜帝後裔,百代千秋,賡續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