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作協選出新一屆主席團成員

  圖:廣東省作協新一屆主席團成員出爐。
  圖:廣東省作協新一屆主席團成員出爐。

  2月20日至22日,廣東省作家協會第十次代表大會召開。會議選舉產生了新一屆廣東省作協主席團成員,謝有順當選廣東省作協第十屆主席,香港作家葛亮等10人當選兼職副主席。\大公報記者 黃寶儀

  伴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提出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大灣區文學的概念逐漸形成。自2019年8月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九次代表大會召開以來,廣東文學以打造精品力作為目標,不斷實現歷史書寫與時代聚焦的創新融合,香港作家在此過程中也卓有貢獻。其中,香港作家葛亮中篇小說《飛髮》獲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長篇小說《燕食記》入選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10部提名作品。

  「大灣區文學是一個整體」

  此次選舉新一屆廣東省作協主席團成員,葛亮當選兼職副主席。對此,葛亮表示深感榮幸。

  作為在大學任職教授的學者型作家,葛亮以自身長期的文學創作和研究的經歷切入,強調廣東和香港向來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文化特性,「粵港澳大灣區文學是一個整體,此次我以香港作家身份擔任廣東省作協職務,也正是大灣區這種文化特性的體現。」葛亮告訴大公報記者,在他創作過程中也經常深刻感受到粵港澳大灣區文化的同根同源。

  例如,讀者熟知的《燕食記》以粵港盛名在外的「食」為載體,主題是關於老字號「同欽樓」由粵至港的發展歷程,表達了粵港之間血脈相融的文化關聯。《飛髮》更藉由香港不同文化流派的碰撞,書寫了大灣區文化互相包容和促進,繼而趨於整體化的文化屬性。葛亮說﹕「非常榮幸作為首位香港作家獲得第八屆魯迅文學獎,這對我個人的寫作而言是一個很大的鼓勵。」

  加入廣東省作協後,葛亮表示下一步將繼續通過對粵港文化的書寫,回饋嶺南。「大灣區容納了不同的文化屬性,既有縱向的歷史肌理的角度,也有橫向中西文化合作的視野,接下來的創作也將以此為着眼點,書寫嶺南乃至大灣區的文化氣象。」葛亮告訴大公報記者,從歷史的角度、文化交流的角度,以及過去與現在對話的角度,講好大灣區故事,也是講好中國故事的至關重要的部分。

  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經驗、文學傳統,對於當下中國文學實踐和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大灣區文學也是講述中國故事的一個精彩組成部分和獨特樣板。有鑒於此,粵港澳三地文學力量探索構建大灣區文學機制創新,通過一系列舉措加強了聯繫、整合和互動,逐漸走出了一條大灣區文學合作發展之路。

  2019年7月,廣東省作協、香港作聯和澳門筆會共同發起成立了大灣區文學聯盟;2020年9月,《粵港澳大灣區文學評論》在廣州創辦;2022年,首屆粵港澳大灣區文學周舉辦等。在扶持新時代灣區文學代表作方面,先後確定扶持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精品創作選題17個。

  與此同時,廣東文學館作為灣區文化的新地標,於2024年5月向公眾正式開放。該館藏品逾5萬件,展現了廣東文學的深厚歷史與輝煌成就,迄今接待參觀達50多萬人次。

  謝有順致閉幕詞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文學的融通前途似海,要守望相助共畫培根鑄魂的「同心圓」,同頻共振譜好創新發展的「協奏曲」,攜手並進書寫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孕育催生一批文質兼美的時代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