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前瞻【民營經濟篇】/民企發展迎機遇 精準施策受關注

  圖:長期資金支持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圖為工人在數控機床公司總裝車間作業。\新華社
  圖:長期資金支持是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圖為工人在數控機床公司總裝車間作業。\新華社

  近日召開的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了促進民營經濟健康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信號。24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四次會議對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進行二次審議,為民營企業實現更大發展再次注入新動力。多家民營企業及相關機構負責人接受大公報記者採訪時認為,當前廣大民營企業仍然面臨市場准入存在隱性門檻、資金流動性壓力大、數字化轉型成本高等問題,期待有關部門精準施策,形成系統化解決方案。也有企業認為,港澳有着眾多國際化專業人才儲備和資源,可幫助擴展民營企業出海的深度和廣度。\大公報記者郭瀚林、任芳頡北京報道

  資金支持 降中小企協同創新門檻

  「長期以來,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制約中小企業發展的桎梏。」江蘇開利地毯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蔣煌洲對大公報記者表示,許多中小企業研發資金有限導致創新能力不強,數字化升級困難,同時也缺乏相關的資質、認證或技術適配能力。

  「國家應鼓勵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共建協同創新機制創新聯合體,讓大企業發揮在工業互聯網建設方面的資源、人才及產業基礎優勢,基於產業打造適合中小企業的工業互聯網平台,提供低成本、模塊化轉型工具,助力中小企業精準對接與升級。」蔣煌洲提議,設立國家級協同創新基金,引導社會資本參與,保障長期的資金支持以降低中小企業協同創新門檻。

  「近年來,『走出去』已成為中國民營企業開拓發展空間、尋找新增長點的重要方向」。廣州嘉檢醫學檢測有限公司創始人張巍對記者表示,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中規模較小、根基較淺,常常缺乏品牌優勢與議價能力。「希望有關部門鼓勵中小企業利用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能等技術,優化生產流程和供應鏈管理提升產品質量和創新能力,並通過數字化工具精準觸達目標客戶群體。」

  張巍談到,民營企業出海仍普遍面臨着金融和法律風險。例如,企業在出口貿易中的利潤可能因匯率變動大幅縮水。中小企業還缺乏國際化經營經驗,難以適應目標國複雜的法律法規、稅務政策和勞工標準。「國家可依託港澳地區國際化資源和人才,搭建中小企業海外服務平台,集中提供物流、財稅法律等『一站式』服務,幫助企業解決出海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此外,港澳眾多國際化專業人才儲備,可擴展民營企業出海的深度和廣度。」

  政務服務一體化 完善營商環境法治保障

  遼寧興達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田興東表示,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進行申報項目、辦理行政許可、審批等事項的時間成本、經濟負擔仍然較高。且因政府各部門信息未及時共享,該辦事項被擱置的現象仍普遍存在。

  「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盡快健全統一政務服務機制,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政務服務領域的應用,為經營主體提供規範、便利、高效的政務服務。」田興東建議,應當推進政務服務標準化建設,編製公布統一的政務服務事項目錄及其辦事指南,明確辦理條件和流程、所需材料、收費標準、聯繫方式、投訴渠道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