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遊記/「不批量主義」\杜 若
我的消費觀,隨着時間流轉,不斷地發生着改變。
剛工作的時候,每日計算着每一分花銷,午餐往往用麥當勞的十二元午餐,晚餐則是彼時公司的十元飯堂。後來隨着工作時間的增加,消費的習慣也逐漸有了改變。
疫情的來臨使得當時在港且住在島上的我產生了濃厚的「孤島」感,物資緊缺的危機感讓我開始倉鼠一般地囤貨。疫情剛開始的幾個月,家中專門騰出了一個小房間擺放囤積起來的各種米麵油,彷彿即將進入「末日」一般。但隨着疫情的心理陰霾逐漸過去,大家的消費觀又恢復正常,囤積的各類儲備糧也就派不上用場。
但疫情中回到內地,各種「社群」與會員成為了最常見的產物,就算是買個水果,也要進入各類群聊,通過各類團購,才能買到最優惠的價格。如果想規避這類麻煩的流程,那就往往要到諸如「山姆店」「盒馬」之類的大型超市批量購買,才能享受優惠價格。不少批量買的食物放在櫃子裏「吃灰」,逐漸地,我買東西養成了看性價比的習慣,不少因為性價比而購置的物件如今也躺在家中不見天日。
回港之後,疫情已經告一段落。隨着生活的逐漸規律,年齡的逐漸增長,往日嫌棄性價比低的島上小店成為了我的日常。小店不會嫌棄顧客只買一個土豆或是兩把菜心,還會在顧客買菜之後貼心地送上一兩把小葱,與各種大批量卻無用的粗放式購買方式相比,這種量入為出的「不批量主義」,或許才是真正舒適的島居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