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 色/再憶江米條\判 答
久違的「江米條」,一下子把我拉進了「時光機」裏。
本來身在國外,聞到家鄉味道已倍感親切,萬萬沒想到還能在華人超市中偶遇童年記憶。幾乎就是一瞬間,曾經的熟悉感、舌尖的悸動和那股毫不掩飾的甜,統統都浮現在了一袋憨厚古早的脆條上。
如今再說零食「江米條」,恐怕已沒什麼人認得。就算是我,也要追溯到很小時候,那會兒過年的堅果和糖,還要盛在「八仙盒」裏,有老人給紅包,有姊妹兄弟一起守歲。母親大人每每都會從置辦年貨的第一天起,就開始念叨江米條,我便成了被派到市場上的「探子」,等它們一現身,立刻「收編」回家。當然,那時候的江米條還沒有獨立包裝,要多少秤多少,旁邊就是花生瓜子山楂片,一排排一列列買下來,手裏塞滿大包小裹,熱鬧得不亦樂乎。
後來才知道,所謂的江米,就是我們熟悉的糯米。在製作時將糯米粉跟麵粉混合,加入酵母、油和麥芽糖,再揉成麵團,壓平搓條,最後下鍋油炸。其實不止在東北,走出山海關,向南、向西,每片不同地域上都有自己的「江米條」,比如「京果」,「油果糖」,只是形狀不同,製作工藝有些許差別。吃過的孩子們都知道,江米條最大的特點是入口酥脆,回口卻有些黏牙,這「習性」不但沒成為惱人的源頭,反而會讓你在長大之後,對它越發想念,一陣似有似無的牽絆,就這麼把人喚醒了。現在想來,是酵母的作用讓它內裏布滿氣孔,越嚼越上癮,也是糯米粉成了「牽腸掛肚」的因由。那時候我專挑外表糖霜厚的,在口中多停留一秒,就能想像出它們在糖漿裏翻滾的樣子,極致的糖油極致的甜,在少不經事的歲月裏最容易俘虜人,無需付出代價,直達快樂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