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觀察/以中國方式注入穩定性\馬浩亮
時隔一個月,中俄兩國元首再度對話。與1月21日的視頻會晤相比,2月24日的通電話有兩點不同。其一,視頻會晤聚焦中俄雙邊合作,此次通話則突出了烏克蘭危機;其二,此次中方是「應約」,俄方主動通報俄美接觸的最新情況。這是中國的大國地位和影響力的體現。
正如習近平主席曾經談到的,中方「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勸和促談」。烏克蘭危機三年來,中國頂住了陣營對抗、鴻溝割裂、選邊站隊等各種壓力,頂住了各種讓中國「背鍋」、轉嫁矛盾、引流禍水的企圖,頂住了各種污名化、標籤化、妖魔化的抹黑,而一直以中國自己的方式和節奏,有序推進,積極努力,主動作為。
戰爭爆發之初,習近平就提出了「四個應該」的基本主張。整整兩年前的2023年2月24日,中國發布了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十二點立場。2024年4月,習近平提出了「四要四不要」原則。隨後,中方又與巴西共同提出「六點共識」,並推動成立「和平之友」小組。在重大原則上,中國旗幟鮮明,比如,明確反對攻擊核電站,反對威脅使用核武器等。
一系列中國方案,在戰爭和霸權等傳統思維之外,為解決危機提供了新的路徑選擇。中國外長王毅,近期在慕安會、G20外長會等外交場合,接連會晤烏克蘭、俄羅斯外長以及法、德、歐盟、北約等相關方,奔走斡旋。對於俄方通報俄美接觸相關情況,習近平也指出,中方樂見俄羅斯及有關各方為化解危機作出積極努力。這都充分表明,中方雖不是烏克蘭危機的當事方、參與方,但卻始終是解決危機的鋪路人、搭橋人,堅定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隨着美國新政府的上台,關稅戰疊加地緣衝突,為全球經濟和安全領域,都帶來了巨大的變數和不確定性。除了為烏克蘭危機勸和促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日前也與美國財長通話就關稅問題進行溝通。中國以組合拳,來盡力減緩各種危機、問題的外溢影響,維護國際秩序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這正是中國以大國擔當和戰略定力,所提供的穩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