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結構調整探索】創科是香港未來最重要的新增長點
方舟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 楊雲 一國兩制研究中心高級研究主任
特區政府財政預算案公布在即,社會近期都很關心財政赤字問題。香港的財赤問題,有經濟周期性的因素,也有結構型的因素。對於香港而言,用節流的方法固然是應對財赤的一種短期手段,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做大香港經濟這個餅,才是解決財政壓力長遠之道,也是增加香港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香港當前最具競爭力的行業是金融行業,而未來潛力最大的經濟增長點毫無疑問是創科產業。國家在2021年公布「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引導創科成為香港未來發展的重點方向。在「一國兩制」下,香港作為國際自由港,在吸引國際創科要素聚集等範疇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有助國家實現科技自立自強,應對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對於香港而言,憑藉國家的支持,可進一步將創科結合新型工業化,為香港經濟創造新引擎,注入新動能。
隨着近年北部都會區的規劃以及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部署,香港正在朝着「南金融、北創科」的方向進行產業布局。接下來需要進一步針對釋放潛力、找準定位、加強協作三方面下工夫。
香港的創科潛力明顯,擁有5所全球百強大學,基礎科研實力強勁,但如何引導發揮這股潛力仍是要突破的難題。由大學實驗室的研究成果到成為大家生活中的應用產品,需要科技轉化的過程。然而,目前有兩個制約因素。
企業要多投入科研
第一是科研投入的「用力」問題。2015年以來,香港本地研發總開支佔GDP比例一直徘徊在0.8%左右,至2022年時才突破至1.07%,雖然近年有所增長,但相比於中國內地的2.65%(2023)、美國的3.5%(2022)、深圳的5.81%(2023),仍有顯著差距。尤有甚者,在這有限的科研投入中,主要是依靠特區政府,工商機構投入只佔本地研發開支的41%;相比之下,以色列為86%,內地約為80%,而深圳更高達94%。科研在多大程度上是由企業拉動、市場導向,科研成果是否能與產業發展緊密結合,這些因素都直接影響了成果轉化的效率,非常關鍵。
由於香港是全球服務業主導程度最高的經濟體之一,服務業佔GDP超過90%,加上主要集中在金融業、貿易及物流業、專業服務業、消費類服務業,本地市場對創新科技的需求不大,亦沒有太大誘因投入資金進行科技研發。至於香港高等教育機構承擔本地工商機構外包研發任務的比例亦較低。在2021年,香港工商機構投放於外判研發活動的總金額共67.33億元,外判研發活動主要由機構單位所屬企業集團的分支機構或總公司進行(51%),其次是機構單位所屬企業集團以外的機構(37%),第三位才是高等教育機構(6%)。
第二是科研成果的「發力」問題。由特區政府投入的科研項目,雖然成績斐然,但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方面仍有待完善。目前大學科研資金的撥款主要來源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及其轄下的研究資助局,加上大學的評價體系和教授晉升制度,主要以科研論文數量和質量作為關鍵指標,對大學學者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缺乏激勵機制。目前大學體系也已注意到這一問題,並指出對考核關鍵績效指標進行改革,加入考慮研究的社會效益,但效果尚未顯現。此外,即使有學者有意推動科研成果產業化,但因為涉及到專利權屬談判等各種問題,還有不少阻滯。加上香港本地缺少足夠實現產業化應用的科技和先進製造業企業,要在香港真正把創科成果實現大規模商業化並不容易。
提供產業型技術人才發展空間
上述情況反映出,雖然香港有高水平的大學,但缺乏集聚全球創科要素的大型企業平台。在當今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如何吸引全球科技人才集聚是一個重要問題。過往,香港主要通過本地大學為平台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才來港,但新增的教職數量有限,而且吸引到的,大部分都是從事基礎研究的學術人才,並非產業型的技術人才。對於產業型人才來說,重要的是有良好前景的多元發展平台,包括龍頭性的大型科技企業以及產業應用導向的研發中心,這些都是香港目前所欠缺的要素。
因此,香港要進一步推動創科成為未來的經濟增長點,必須對焦痛點,找準定位。首先,香港的優勢在於國際化的制度與環境,有利於與國際接軌,以及吸引國際高端人才。在創科的產業價值鏈上,香港最有價值的有兩點。一是在結合科研基礎,着力「研發」及「中試」環節,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生物科技、新能源、微電子等結合國家所需與香港所長的技術領域。二是善用香港服務業優勢,推動與創科相關的各類「生產性服務業」,如融資、知識產權、供應鏈管理、檢測、國際貿易及銷售等。
基於上述定位,香港要着力強化應用研究及成果轉化的機制。一方面,由大學主導的科研,要強化成果轉化的動力,如鼓勵大學更新考核機制,加強對科研成果的應用價值的重視。此外,對大學的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給予更多支持,包括提供專業經理人,協助教授處理科研成果的對外合作事宜,在企業和學者之間推動應用研究、項目合作、技術合同簽訂等工作,降低因信息蔽塞而產生的潛在交易成本。另一方面,除了本地的應用科研機構外,也要主動邀請內地及海外大型科企來港設立國際研發中心,結合企業力量及香港的國際環境,吸引國際科研人才,強化本港面向產業及市場需要的研發力量。
善用北都區平台功能
香港的獨特定位意味着需要與其他城市協同發展,完善創科產業鏈。事實上,根據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香港在132個國家及地區中排行第18;而由香港、深圳及廣州的創新及科技業組成的「廣深港科技集群」則位列全球「最佳科技集群」第2名。由此可見,與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作,能有效為香港的創科發展帶來增益。就此,香港可配合國家科技戰略部署,以河套為平台、北部都會區為基地,與大灣區內地城市有機結合、協同創新。
北部都會區位於香港與內地的銜接處,隨着與內地的交通基建的落成,硬聯通基本完善,未來兩地要進一步促進各類創新及生產要素的便利流動,發揮資源疊加的優勢。北都區的開發不是幾個地塊的簡單拼湊,而應是一個整體規劃的思維,從戰略高度出發,賦能香港的創科發展。一方面,要借助深圳強勁的產業實力和完整的創科生態鏈,帶動香港的技術轉移和商品化。就此,香港可選擇特定產業領域建設創科園區,開設研發中心、中試中心,引入內地創新企業進駐。另一方面,要善用深圳、東莞、中山等城市的高端製造業基礎,配合香港的「研發」及「中試」功能,進行高質量生產,打通本地創科發展上下游的產業鏈,大灣區各市也要積極探討合作共建「高端製造產業園區」的可能。
河套作為粵港澳重大合作發展平台,別具政策優勢,有條件先行先試,以制度創新引領區域開發。根據目前河套的規劃,可以預期,未來有一系列透過跨境聯通,發揮香港與深圳之間「兩制合作」優勢的措施,包括人流、物流等範疇的通行便利。然而,隨着河套的跨境合作趨向成熟,河套本身的協作治理機制,尤其是在管理組織架構方面,亦需要有全面的突破創新,以追上發展步伐。目前,河套的「一區兩園」模式下,香港與深圳兩個園區實際上仍是各自管理、平行發展。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仿效橫琴「共商共建共管共享」的模式,探討實現一體化管理,並吸納社會力量,實現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參與、共同分享,發揮河套「以點帶面」拉動香港創科發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