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灣區制度對接 支持創新產業發展
陳克勤 立法會議員
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早前到橫琴、前海等地調研,並與特區官員舉行座談。行政長官李家超隨後召集官員,部署落實夏主任的指導意見,並提出要積極和主動與大灣區內地城市聯動合作,推動灣區一體化發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同時開拓新興市場。制度對接、規則銜接是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聯動國內、國際經濟「雙循環」,發揮自身獨特優勢的重要工作,隨着大灣區互聯互通基礎硬件配套越發完善,如何在制度、規則等軟件上有所突破,成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
以「內聯」促「外通」
中共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於如何加強制度對接、規則銜接有明確的內容。中央提出,要「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強化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同時,《決定》也提出,要「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機制」。這也顯示在中央的戰略之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香港,要以「內聯」進一步促進「外通」優勢,進一步發揮港澳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獨特作用。
事實上,站在香港的角度而言,打通粵港澳三地之間的制度、規則環節,是發展創新科技等新興產業的先決條件。「產學研」三大要素,香港在「學研」方面具備一定基礎及優勢,幾大學府中有着眾多高質素的科研人才。早前芯片巨頭英偉達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來港時,便稱讚港科大的人工智能研究是世界級水平,比喻港科大是中國的MIT(麻省理工大學)。
要讓有意創業的科研人才發揮所長,便須將學研能力與產業相結合。大灣區內地城市在多個創新科技領域,擁有成熟、完整的製造產業鏈,並不斷完善升級。將粵港澳三地的優秀產學研資源匹配對接,共同發力,以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也是中央提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重要初衷。
總體而言,三地共同發展創科產業,需要人流、物流、資金流等等環節的暢通流轉。不同產業涉及不同重點的制度對接、規則銜接,如何更高效地開展相關工作成為重點。本港一名8個月大女嬰獲得內地捐心,成為第二宗跨境器官移植成功的案例,便為有關工作帶來了啟示。兩地多個不同部門展開合作,共同打通影響跨境「送心」的各個環節,包括兩地在器官出入境法規方面的限制,以及醫療體系中的差異等。這不僅能確保相關工作有的放矢,也能為如何恒常化有關安排提供參考。
暢通數據跨境
故此,特區政府在部署制度對接、規則銜接的工作時,亦可以產業分類的方式進行統籌,抽調跨部門團隊以具體產業為主題,與內地各部門展開工作。以人工智能產業為例,最首要的便是須打通數據跨境的各個環節,在確保數據自由流通的同時,亦要依國際標準保障數據安全和用戶私隱。又例如專業服務領域,則涉及專業資格相互認證,在匹配國際標準與市場需求之間找到最大公約數。
上述工作僅是對接銜接工作的其中兩項,當中涉及的法律、機制、執行等層面的具體工作更是紛繁複雜,需要三地政府通力合作,下大力氣共同推進。以產業、行業為切入點,勢必令相關工作更以產業發展需求出發,保證工作的效率與效能,亦是特區政府推動產業、服務企業的具體體現。行政長官李家超日前便指出,「牢記時不我待的緊迫性,持續『提速、提量、提質、提效』。」在打通粵港澳三地制度、規則環節上,特區政府也須更有針對性地打通要素環節,解決制度規則障礙,為香港發展創新產業的目標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