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消息】德大選投票結束 分析指新政府組成關乎歐洲未來

●基民盟黨魁梅爾茨在票站投票。 新華社
●基民盟黨魁梅爾茨在票站投票。 新華社

  香港文匯報訊 德國周日(2月23日)舉行大選,今次共有超過5,900萬合資格選民,選出國會630名議員,並將誕生新一任總理。票站於當地時間下午6時(香港時間周一凌晨1時)關閉後隨即進行點票,並陸續公布票站調查結果。媒體分析指出,今次選出的新一屆國會,將決定未來4年國家治理方向,並在歐洲應對美國總統特朗普政府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對歐洲未來策略具重要影響。

  德國大選原本每隔4年舉行,但由於總理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與自民黨及綠黨組成的「紅綠燈」執政聯盟去年11月瓦解,令大選提前舉行。美聯社指出,今次選舉結果除關乎德國在移民、能源等政策方向,對外亦要留意如何應對烏克蘭問題及牽動在歐盟的領導角色。

  選前民調顯示在野黨基民盟(CDU)支持度領先,但分析認為德國選舉制度很少會讓任何政黨獲得絕對多數,預料沒有政黨能接近達成這一目標,由於德國在國家層級上並無少數政府的傳統,這意味着很可能會由兩個以上政黨組成聯合政府。CDU黨魁梅爾茨早前表明不會與極右另類選擇黨合作,估計將尋求與社民黨或綠黨合組政府。

  組建新政府無時間限制

  組建新政府的過程沒有正式監督機構,也沒有明確的時間限制。政黨會進行探索性磋商,確定與哪些政黨具有更多共同立場,接着進入正式的聯合政府談判階段。 這些談判通常會達成一份詳細的聯合協議,列出新政府計劃。這份協議通常至少需獲得參與政黨的代表大會批准,有些政黨可能會選擇將其交由全體黨員投票表決。 一旦完成這些流程,國會將可選出新總理。

  美聯社指出,歐洲最大經濟體德國是歐盟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北約重要成員,並在俄烏衝突爆發後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武器供應國,稱一個強而有力的德國新政府,對歐洲應對新一屆美國政府,以及烏克蘭和其他地區的動盪將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