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而有征】不確定的貓
劉 征
今天在看英國美食作家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兩年前出版的美食筆記《尋味東西:扶霞美食隨筆集》,序言裏有一句有意思的英國諺語:「剝貓皮的辦法不止一種。」鄧洛普想要用這個諺語來說明她這本書的主旨,即東西方的美食往往差異極大。可是,接受另一種和自己完全不同文化的東方美食,會給味蕾帶來不一樣的、好的感受。因此,她也在平時,特別喜歡用中國食療的法子調理身體。
這是我看到的第二個關於貓的英國諺語。第一個是「好奇害死貓」。然後,聯想到美國作家愛倫·坡那部經典的哥特式小說《黑貓》,我就感覺西方人對待貓的態度很有意思。一邊養貓愛貓、一邊好像又有點恨貓。因為在我所僅知的這幾個諺語和故事當中,貓不是被剝皮了,就是被害死了,或者牠在一個恐怖小說當中充當了一種死亡聯繫。在《黑貓》裏,一個人殺死了自己的妻子,並把她砌在牆內。直到警察來了,聽到貓聲,才找到了屍首。那時候,貓正在屍體旁邊,還有一群小貓。這故事聽起來令人毛骨悚然。艾倫·坡向來喜歡營造這種無來由的神秘主義氛圍,並把牠與死亡、癲癇、恐怖、黑暗聯繫在一起,以說明未知的暗黑屬性與死亡氣質。
我猜測西方人的態度跟貓的習性有關。在漫長的寵物收養史當中,貓和狗是最普遍的。相比起狗來,貓更加隨意,不可捉摸,依賴性也小。你無法像散養一隻貓那樣忽視一條狗,那樣牠會備感傷害,貓與人的關係卻有些若即若離。捉摸不透顯然更加符合牠的個性。如果神秘主義也有某種個性,那麼這種個性最容易和貓聯繫起來。他們都包含了不穩定的、不被理解的可能性。
回到鄧洛普的筆記,她之所以用了這樣一個諺語,也要表達同樣的意思,即非確定性可能帶來某種新的答案。一個叫做中國飲食的陌生口味,或許是一個挑戰,但也是一種啟發。然後,我就在這種闡釋當中看到了一種英國邏輯,貓被關連了不確定性。但是,這種不確定性預示的不是死亡,而是希望。因而這是建構的,建構的就是光明的。就好像「剝貓皮的辦法不止一種」,表面上看似要殺死貓,可是描述的卻是答案的不確定性與各種方法的可能性。如果聯繫到「好奇害死貓」,這個意味就更明確了,因為這個被引入到中國的最知名的英國諺語只被人熟知了它的前半句,它的後半句是:「但滿足讓它復活。」
相比之下,美國人對待不確定性似乎更悲觀。僅從《黑貓》來說,借助黑貓找到屍體固然代表着解決方案,但是也伴隨着揮之不去的恐怖。英國人沒有這種恐怖,英國民俗學家Katharine Briggs在他的民俗研究中證實了英格蘭多個地區,特別是約克郡地區的礦工相信黑貓帶來好運的傳統。另一位民俗學家Robert Chambers在他的《蘇格蘭民間傳說集》中提到了蘇格蘭漁民將黑貓視作保護神。並且歷史學家Ronald Hutton說,整個英國迷信史都記錄了黑貓在航海中的積極象徵意義。
不確定性會帶來新的希望,希望經由方法和結果被證明,這種哲學觀很英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