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人網事】對抗熵增的文明火種

  狸美美

  小狸最近刻意和所有社媒都保持了距離,因為在DeepSeek和哪吒兩大爆火話題下,平台算法已瘋。哪裏都是它倆,哪裏都只有它倆。當信息繭房厚成鹹水角,屏幕前的個體亦愈發同質化。但所有已知科學都告訴人類,單一是致命的;所有歷史也都印證,那些最璀璨的文明之花,永遠是綻放在多元混雜的土壤裏。

  今日美國的愛爾蘭裔人口多達愛爾蘭本土人口的7倍,是因為當年的大饑荒迫使200萬人逃離家園,而饑荒原因正是由於圖其高產而長期只種植一種土豆。當霜霉病襲來,唯一品種的土豆團滅了。另一個類似的故事裏,在美國密西西比的大豆發生孢囊線蟲病嚴重災害時,是來自中國、自帶抗病基因的「北京小黑豆」救了它。當環境劇變,單一物種可能瞬間滅絕,具有基因多樣性的種群卻總能找到新的生態位。加勒比海深處的珊瑚蟲用三億年時光編織出絢麗的生態系統,每一簇珊瑚礁都是對抗海洋熵增的堡壘;亞馬遜雨林每平方公里的昆蟲種類超過整個歐洲,構成了地球生態系統的免疫屏障。保持生物多樣性,正是生命生存的核心智慧。

  而多元化同樣是人類文明的創新密碼。每次看展都會感嘆,文明交匯處迸發出的創造力,遠比任何封閉系統都更加鮮活。你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上,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與閃米特人的商貿網絡相互滋養;絲綢之路的駝鈴聲中,希臘雕塑的寫實技藝與東方佛像的慈悲面相悄然融合。2023年香港曾辦過提香與威尼斯畫派展,提香筆下綢緞的光澤,喬爾喬內畫中肌膚的質感,正是得益於阿拉伯商人帶來的礦物顏料。尤其是提香最鍾愛的那一抹驚艷世人的藍色群青,是只產自神秘東方的阿富汗青金石。這些藝術突破皆源於威尼斯作為東西方文明中轉站的獨特地位。

  到了當代,硅谷的創新神話是新的寓言。當印度工程師的數學天賦、猶太創業者的商業嗅覺與中國科學家的技術執着在此交匯,數字世界的邊界便不斷被拓展。據說,Facebook初創團隊包含12個族裔,Google食堂提供89種語言的菜單,這種文化多樣性不是政治正確,而是科技革命的原始代碼。

  還有量子計算機研發團隊裏,往往聚集着理論物理學家、材料工程師,甚至哲學學者。這種跨界組合看似低效,卻能在思維碰撞中催生顛覆性突破。生命的演化源自基因突變,而文明進化的本質,就是在差異中尋找更優解的過程。

  歷史已經一遍遍告訴人類,單一作物種植摧毀生態,封閉社會滋生暴力,同質化思維加速衰亡。而所有文明高地都必定深諳開放包容的真諦。人類今天站在人工智能時代的門前,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理解多樣性的重要。當算法形成信息繭房,當全球化遭遇逆流,我們更需要守護文明的基因庫。因為每個獨特的文化密碼都是對抗系統熵增的抗體,每次跨文化的對話都在為人類編寫新的生存指令。就像大爆炸殘留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多樣性正是文明存續最古老的遺產,也是最珍貴的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