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仁手記】觀音信仰歷史悠久 「開庫」日列港非遺

●圖為大坑蓮花宮。 資料圖片
●圖為大坑蓮花宮。 資料圖片

  觀音是佛教傳說中的神祇,最初從印度傳入中國,經歷中國化的發展,觀音遂成為民間重要的女神信仰。觀音的慈悲為懷、普渡眾生與世俗文化互動融合,形成在中國民間繁衍而成的觀音文化。

  根據學者推論,觀音信仰是隨着佛、道信仰傳入香港,因而歷史悠久,獲得廣泛傳播。以觀音為主神的香港廟宇約有三十間,較早有史可稽的有位於大埔八鄉的觀音古廟,可追溯至1763年,以及落成於1788年的塔門水月宮。

  及至19世紀中葉,有超過十間以觀音為主祀的觀音廟在香港相繼建成,體現了觀音信仰在香港民間傳承與發展,不少廟宇亦是昔日社區的活動中心,具體反映觀音廟與民間信眾、社區之間的密切關係。

  香港觀音廟的建築規模多遵循傳統中式建築的形制與布局。現時由華人廟宇委員會直轄管理的三間觀音廟,分別為紅磡觀音廟、鴨脷洲水月宮及大坑蓮花宮。

  其中,紅磡觀音廟位於九龍紅磡差館里,建於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今已有152年歷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觀音廟主殿為兩進三開間一天井,屋頂採硬山式,入口是前簷廊式、正門左右設有鼓台,以及正脊的花脊手工技藝精湛。

  鴨脷洲水月宮位於香港鴨脷洲大街181 號,約有至少130多年歷史,昔日信眾集資建廟祈求水陸平安,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水月宮背靠山坡,面向香港仔水面,該廟宇同樣採用硬山式和花脊之建築特色。兩間觀音廟脊上的灰塑、鰲魚和寶珠等傳統裝飾,均可反映民間廟宇常見的古建築風格。

  大坑蓮花宮位於香港大坑蓮花宮西街,建於同治二年(1863年)前,有超過160年的歷史,於2014年被列為法定古蹟。蓮花宮建於在填海造地以前,享有靠山臨海的風水格局,昔日廟前並無現時所見的高樓大廈。後殿屋脊同樣有鰲魚及雕塑裝飾,獨有的建築風格是前後殿相連,不設天井,前殿建於平台之上,格局呈半八角形,以石柱支撐;廟宇依蓮花石而建,源自觀音在蓮花石上修行顯聖之傳說,具備全港獨一無二的廟宇建築特色。大坑蓮花宮每逢觀音誕和觀音開庫時,總是人山人海,香火鼎盛,場面熱鬧。

  「觀音開庫」獨具香港特色

  觀音的形象端莊慈祥,是民間解救眾生的大菩薩,因而被尊稱為「觀世音菩薩」。香港觀音信仰在傳統的三次神誕誕期外,發展為每年四個觀音誕期及「觀音開庫」之節慶習俗,具有獨特的地區色彩。

  觀音誕已被列入於2014年6月公布的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屬於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的類別。每年的觀音誕期分別是農曆二月十九觀音降世日、農曆六月十九成道日、農曆九月十九飛昇日及農曆十一月十九成水神之日,信眾必定前往廟中祭祀,除了上香和化寶儀式外,亦會供奉齋果,祈求神恩賜福,還有舉辦粵劇神功戲和醒獅表演等。

  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的「觀音開庫」之日,已被列入於2024年12月公布的更新「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在廣東一帶「庫」與「富」同音,信眾祈求「觀音開庫」寓意觀音借錢給善信,是讓大家新年富有的習俗。有說「觀音開庫」之節慶習俗是由上環太平山街的觀音堂所開創,其後逐漸在香港傳承普及。

  現時,每逢開庫日在大坑蓮花宮、紅磡觀音廟和旺角觀音廟等各廟宇中,都必定擠滿信眾帶備祭品如香燭、觀音衣等,於「金銀庫」取得寫有銀碼的利是,即為「借庫」之習俗,再於明年「開庫」前返回觀音廟還神、「還庫」,發展為香港獨有的觀音文化節慶及非遺習俗。

  ●彭淑敏博士 香港樹仁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暨副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