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灣區科企布局新型農機 全鏈條提升效率

廣東作為內地農業大省、製造業大省和科技創新大省,在農業裝備研發應用、智慧農業建設方面已取得積極成效,特別是在以無人機為代表的新業態助力下,農業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
農業無人機、農業無人車、智能插秧機、農機導航……在位於廣州黃埔區的極飛超級農場,佔地約300畝水稻試驗田從播種到收割驗證,全程採用無人管理模式。極飛科技公共事務高級經理黃鑫帥介紹稱,以農業無人機為例,在病蟲草害防治方面,農業無人機效率是人工20倍;施肥方面,在每秒13.8米全速飛行下,農業無人機以每分鐘280千克最大推料速度,11秒即可撒完一袋50千克肥料。
過去「靠經驗」現在「看數據」
同時,智能設備在智慧管理平台的管理下,效率可進一步提升。黃鑫帥介紹,以棉花為例,一個水閥覆蓋10畝地,如果種3,000畝地的情況下,傳統灌溉方式要去擰300個水閥。採用智能設備後,直接在手機裏設定好時間,什麼時候開啟或關閉,可以遠程操作。農田水閥設備還可記錄流量,由過去「靠經驗」到現在「看數據」,實現標準化生產。
極飛科技2013年開始展開農業無人機研發應用,目前是內地農業無人機領域的龍頭企業。「從2016年開始,極飛科技每年都會發布新款農業無人機,截至目前,已在全球銷售13萬台套智能農機設備。讓我們自豪的是,通過我們的持續研發努力,一套農業無人機從起初的13萬多元(人民幣,下同),下降至不足5萬元。同時,原本需要專業飛手操作,到如今,五六十歲的農戶經過簡單培訓即可自行操作。」 黃鑫帥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羅錫文是中國著名的農業機械化工程專家,近年來致力研究、應用和推廣智能農機和智慧農業模式。近日在廣州黃埔區舉行的2025年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羅錫文表示,智能農機裝備的突破將徹底改變傳統農業「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產模式,其發展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涉及政策、經濟、社會協同的系統工程。未來需通過科技創新驅動、政策精準扶持、產業生態構建,加速實現農業裝備產業跨越式高質量發展。
●香港文匯報記者 敖敏輝 廣州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