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農業智能化勢提速 全產業整合獲力撐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對香港文匯報分析指出,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農業領域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體制機制改革等多項政策,為民營企業農業領域發展提供全方位政策支持和市場機遇。

  涉農科技農機企業有錢途

  「科技方面,政策加碼農業科技攻關,AI決策系統、智能灌溉等技術應用將提升農業生產效率。」胡冰川指出,擁有AI技術、數字孿生技術的民營企業可與農業生產企業合作,開發更多適合農業場景的技術和產品,推動農業生產管理模式的創新。

  同時,政策推動農機裝備補短板,北斗輔助駕駛系統、無人機植物保護等技術應用加速。從事智能農機製造的民營企業以及提供農業信息化服務的企業,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需求。它們可以通過不斷優化產品、拓展服務,助力農業生產向智能化、精準化方向發展,同時也為自身贏得更多的商業機會。

  此外,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支持生物育種產業化,「這將為相關民營企業帶來技術推廣和市場擴張的良機。這些企業可以加大在生物育種技術研發和應用方面的投入,提高種業的核心競爭力,滿足市場對高品質種子的需求。」胡冰川說。

  同時,文件還強調創新鄉村振興的投融資機制,民營企業可積極與金融機構合作,探索開發適合農業農村的金融產品和服務,為農業項目提供融資支持。

  冷鏈物流預製菜龍頭迎機遇

  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文件強調了冷鏈物流和低碳農業基礎設施的重要性。胡冰川表示,民營企業可抓住機遇加大在冷鏈物流領域的投資,建設縣域冷鏈集配中心、冷藏庫等設施,提高農產品的保鮮和運輸能力。同時,也可以投身低碳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如投資建設農村沼氣發電項目、光伏溫室等,享受政策補貼,降低建設成本,推動農業的綠色發展。

  在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政策強調了糧食產能提升與耕地保護。「從事糧食種植的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擴大種植規模、採用先進種植技術等手段提高產量。糧食加工企業則可以加大對深加工的投入,開發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延伸糧食產業鏈。」胡冰川同時指出,結合中央「千億斤糧食產能提升行動」,農業全產業鏈整合者成為重點扶持對象。預製菜龍頭、冷鏈物流等民營企業可以通過整合上下游資源,打造從種植養殖到加工銷售的完整產業鏈,提高產業協同效率,穩固自身在農業產業中的地位。

  ●香港文匯報記者 任芳頡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