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申建科研大樓 推不同領域研究

  談及中大工程學院面對的機遇與挑戰,曾漢奇認為學院於人工智能、機械人、資訊科技、光學等眾多領域均屬領先,研究資助與教研人手均見增長,而空間不足正是學院的最大挑戰。為此學院正積極申請興建一座10層高的科研實驗大樓,以助力推動資訊及通訊科技、生物醫學工程及納米科技等不同領域的研究,為國家「十四五」規劃下建設香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提供發展動能。

  研究員無寫字枱 缺空間礙發展

  「我們最大的弱點是不夠地方,學院從2004年起的20年間,教授和老師人數就從大約100名增至170名,連博士生等在內,研究人員超過1,000人;我們過去5年獲得的研究經費,從一億元增至三億元,但我們的地方都是跟二十年前一樣,所以我們現在非常缺乏空間。」曾漢奇直言,目前空間確實影響發展,「我們有些博士後研究員,連一個desk(寫字枱)都無,如果要寫文章,只能到圖書館或回宿舍做,這是不夠理想的環境。」

  為此,學院希望興建一座中央校園工程學大樓,當中包括可供研究人員和研究院研究課程學生使用的實驗室、研究設施和附屬空間、辦公室和輔助空間,可容納約1,000名教職員、研究人員和研究生。「我們希望提供空間,讓不同課程的學生可以坐在一起交流,促進跨學科合作。」他又分享大樓會以人工智能為主題,「例如以人工智能幫助發現新藥、新材料,也會有地方從事機械人手術等研究,對香港經濟和醫療發展都有幫助。」

  另一方面,曾漢奇指本地修讀STEM課程的中學生人數較少,這也是工程學院一直面對的挑戰之一。「不過,我們也有另一項優勢,就是有很多全國頂尖的學生到來讀研究生,我們可以培養這些人才幫助香港發展。」同時特區政府亦已將政府資助的專上院校非本地學生限額提升一倍至百分之四十,學院會積極把握機遇,積極在國際招生並為學生創造更多交流機會。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