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3年/俄烏鏖戰三年 罷兵言和不易

周一(2月24日)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特別軍事行動」滿三年,大公報刊登「俄烏衝突3年」系列專題,對這場衝突所造成的軍事、社會民生、地緣政治影響進行全方位透視。
在戰場上,俄烏雙方軍隊纏鬥逾千日,已演變一場巨大的長期消耗戰。俄羅斯目前佔領了烏克蘭約20%的土地,而長期依賴西方援助的烏克蘭,兵源早已枯竭,遲遲無法收復失地,雙方都出現某種「戰爭疲勞症」。隨着豪言終結戰爭的美國總統特朗普重回白宮,美俄率先商討停戰,烏克蘭和歐洲則淪為旁觀者。和談從來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外界關注在美俄主導下,這場衝突究竟將以何種方式結束。
三年大事記
第一年:全面爆發
2022年2月24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對烏克蘭進行「特別軍事行動」,要將烏克蘭「去軍事化」和「去納粹化」。俄軍從北部、東部和南部發動進攻。
2022年3月:俄羅斯佔領南部重鎮赫爾松❶,由於在基輔附近停滯不前,宣布基本完成「第一階段軍事行動」,轉向頓巴斯地區。
2022年4月:烏克蘭指控俄軍在布查鎮屠殺平民,俄方否認。俄軍黑海艦隊旗艦戰艦「莫斯科號」被擊沉。
2022年5月:經過82天的殘酷圍攻戰後,亞速鋼鐵廠烏軍投降,俄軍正式奪下馬里烏波爾❷,打通了本土通往克里米亞的「陸橋」。芬蘭和瑞典申請加入北約,標誌着歐洲安全格局驟變。
2022年6月:烏軍首次接收先進西方武器(如海馬斯HIMARS),在哈爾科夫地區發動反攻。
2022年9月:烏東的頓涅茨克、盧甘斯克、扎波羅熱和赫爾松四個地區舉行入俄公投,正式加入俄羅斯。9月26日,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北溪」天然氣管道發生爆炸。
2022年10月:克里米亞刻赤大橋❸10月8日發生爆炸損毀。冬季開始,俄軍轉為空中打擊烏克蘭的能源設施。
2022年11月:烏軍在11月9日收復赫爾松市,俄軍撤至第聶伯河東岸。俄軍隨後往頓涅茨克的巴赫穆特❹(俄稱阿爾喬莫夫斯克)周邊集結。
2022年12月:澤連斯基在衝突後首次訪美,美國宣布提供「愛國者」反導系統。
第二年:前線膠着
2023年2月:時任美國總統拜登突訪基輔。俄羅斯民兵組織瓦格納集團參與的巴赫穆特戰鬥升級,成為衝突中最漫長和最血腥的戰鬥。
2023年4月:芬蘭正式成為北約第31個成員國。
2023年5月:克里姆林宮於5月3日遭無人機襲擊,俄烏互相指責。5月中,瓦格納集團在巴赫穆特血戰中獲勝,俄烏雙方均有大量傷亡。
2023年6月:
•赫爾松州的卡霍夫卡水電站大壩於6月6日被炸毀,洪水威脅扎波羅熱核電站安全,俄烏相互指責。
•瓦格納集團首領普里戈任於6月23日短暫發動兵變,他後來在8月23日墜機事件中喪生。
•烏克蘭在西方軍援支持下發動夏季反攻,目標收復南部與東部地區,可惜進展緩慢。
2023年10月:俄羅斯轉向攻擊頓涅茨克州重要防禦樞紐阿瓦迪夫卡❺。美國向烏提供ATACMS遠程導彈,首次用於打擊俄軍基地。
2023年12月:歐盟與烏克蘭展開正式象徵性的入盟談判。
第三年:長期消耗戰
2024年2月:澤連斯基撤換烏軍總司令扎廬日內,由陸軍總司令瑟爾斯基接任。俄軍在2月中旬攻佔阿瓦迪夫卡,這是俄軍自奪下巴赫穆特以來最大的戰果。
2024年3月:瑞典成為北約第32個成員國。
2024年8月:烏克蘭突然發動跨境反攻,進攻俄羅斯庫爾斯克地區❻,一度佔領俄羅斯領土1000平方公里。
2024年11月:俄烏衝突進入1000天,俄軍以兩年來最快速度在烏東挺進,並重獲庫爾斯克地區部分控制權。
2024年12月:俄軍向頓涅茨克的波克羅夫斯克❼進軍,擴張速度是自2022年以來最快。
2025年1月:美國總統特朗普重回白宮後建議啟動和平談判,暗示烏克蘭「割地求和」。
2025年2月:美國與俄羅斯在沙特舉行談判,烏克蘭和歐洲未獲邀參與。俄軍聲稱已收回800多平方公里庫爾斯克州土地。
衝突三年影響
軍事層面:
•俄烏兵力對比約為7:1,烏東戰線兩年來一直陷入消耗戰,俄方主要依賴火炮和兵力優勢推進,烏方主要依賴西方援助,兵力消耗巨大。
領土變化:
•俄羅斯目前控制烏克蘭約1/5的領土,約11萬平方公里,較2022年衝突(4.2萬平方公里)前多13%。
雙方傷亡慘重:
•澤連斯基承認超4.6萬烏克蘭士兵陣亡,39萬人受傷(截至今年2月);俄羅斯國防部稱烏軍傷亡近百萬;
•俄方自2022年9月後未公布傷亡具體數字(當時有5937名俄軍喪生)。烏軍總司令聲稱,迄今已有逾80萬俄軍傷亡。西方預計俄軍傷亡在40-60萬之間。
經濟層面:
•烏克蘭:相較於戰前,烏克蘭目前經濟規模縮小約四分之一。據世界銀行去年的最新估計,烏克蘭重建需要至少5000億美元。
•俄羅斯:遭受西方前所未有的制裁,總數超過2.4萬項。俄羅斯轉向「戰時經濟」,2024年俄羅斯的軍費開支佔GDP的8.7%。
人道主義危機:
•聯合國統計,衝突三年造成超過1.2萬烏平民死亡。另有1060萬人流離失所,相當於戰前烏克蘭人口的四分之一。
地緣政治影響:
•美國:拜登政府迄今向烏克蘭提供了逾1100億美元的援助,但現任總統特朗普重回白宮後,除了要求盡快談判停戰,並施壓烏克蘭用稀土等資源換取美國的安全保證。
•歐盟:歐盟內部因為援烏問題爭執不休,以德國、法國為首的西歐國家支持軍援,而以匈牙利為首的東歐國家則表示反對;歐洲在能源問題上逐步「去俄化」,改為從美國和中東等地購買石油和天然氣。
•北約:加入瑞典和芬蘭兩名新成員,俄羅斯與北約接壤邊境增逾1300公里;北約歐洲成員軍費開支普遍升至本國GDP的2%,波蘭等國更升至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