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號文件 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

中共十八大以來第13個指導「三農」工作的中央一號文件23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提出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其中,文件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並提出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AI)、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對大公報表示,文件首次提出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不僅是技術路徑的優化,更是農業生產範式從「規模化」向「智能集約化」的戰略轉型。\大公報記者 任芳頡北京報道
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題為《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文件從6大方面提出30條措施,提出以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為動力,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致貧,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鄉村建設水平、鄉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基礎支撐。
文件提到,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瞄準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強化農業科研資源力量統籌,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支持發展智慧農業,拓展人工智能、數據、低空等技術應用場景。
「2024年全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25.1萬架、防治作業面積26.7億畝次,穩居全球首位。在無人機植保作業中,應用基於模糊控制的變量噴霧技術,可節約90%的水和50%的農藥,不僅降低生產成本,還能有效提升農產品質量和農業生態可持續性。」胡冰川說,「農業新質生產力」本質是以科技創新驅動農業生產要素的高階躍遷,通過體系性變革實現效率與質量的雙重突破,這不僅是技術路徑的優化,更是農業生產範式從「規模化」向「智能集約化」的戰略轉型。
胡冰川表示,不同地區的農業生產條件各異,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能夠有效提升資源利用效率,並為各地農業的發展帶來更多創新機會。
為民企提供廣闊發展空間
為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文件強調要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胡冰川認為,農業科技企業的崛起有助於加速農業領域的創新生態建設,並推動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
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朱晨向大公報表示,文件特別提出「培育農業科技領軍企業」,鼓勵科技型企業深度參與農業現代化,標誌着農業科技發展從政府主導邁向市場化創新生態。這為包括民營企業在內的高科技企業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使其可在智能農機、無人機、精準農業、農業AI等領域獲得政策支持。同時,農業科技企業還將享受更完善的財政、金融扶持,包括農業專項金融債券、稅收優惠等,為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新動能。此外,農機裝備的高質量發展和智慧農業的拓展也是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胡冰川表示,通過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的研發應用,推動老舊農機的更新換代,農業生產的效率將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