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忽視的旅遊資源
劉予涵 學研社成員、傳媒人、政策分析師
上周與學研社幾位同仁飯敘,接納團隊內文化學者朋友的建議,我們一行人來到了著名歷史建築活化項目 – 饒宗頤文化館建築群中的一間餐廳用餐。
這個坐落於荔枝角山崗一隅的建築群融合了傳統英式雙層紅磚牆體與中式筒瓦築砌屋頂,是真正的中西合璧。在百餘年的歷史中,先後成為了華工屯舍、檢疫站、病院和療養院。清末被販賣至海外的「豬仔」就在此暫住,接受英資洋行的「健康篩查」。後來隨着香港數次傳染病爆發,這裏接收過霍亂、肺結核、天花、白喉等病患做治療及隔離之用。再後期,青山醫院的病人數量過多,此地又改做療養院,為精神病人提供護理及住宿。如今除了饒館、餐廳與康文會展設施,山上的療養院也改做了文化主題酒店。此地綠樹環蔭,鳥語花香,鬧中取靜,有一種「既香港又不香港」的特別美感。
席間,筆者環顧四周有些許走神,想像這百年間來過這裏的人們。他們命途多舛,但他們的故事都講述着香港、內地乃至世界的歷史。如今坐在這裏,背靠百年磚牆享受法式大餐,那種置身歷史的深邃、時空交錯的聯想,以及新舊與中西結合的碰撞非常打動人心。相信體驗過的朋友都懂。
如今政府推出「香港無處不旅遊」概念,以期轉型旅遊業發展模式。但坐擁豐富獨特的歷史資源,文體旅局一直未能充分保育並開發其潛在價值。可以想像,如果政府與業界合作推出「歷史旅遊激勵計劃」,例如發放專項優惠券或單次會員資格,與商圈綑綁建立「古今香港」套餐(如消費送門票、紀念品等),同時加大宣傳,吸引、鼓勵遊客體驗歷史古蹟,勢必將大大挖掘香港旅遊產業深度,提高持久吸引力。
然而,要實現這一點,政府政策遠未能達標。例如政府古物古蹟辦事處於2009年從8,800多幢舊建築物中只評定出1,444幢歷史建築,而84%的「漏網之魚」裏有不少珍寶,例如早前被清拆的李小龍故居、險被拆除的主教山配水庫等。港府應打破繁文縟節,進行特別保育並實現其價值。另外,部分已評估的古蹟不能開放,缺乏旅遊配套,價值無法發揮。這些都需要政府轉變思維。
香港是一座發展資源豐富、天賦極高的國際城市,從政者要時刻思考怎樣做才能利用好這些資源,配得上這份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