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桑田/AI基建如潮而至 雲計算雲服務放光芒\倪相仁
一年之計在於春,今年的春天對於港股投資者,更是機會處處。上周五(2月21日),恒生指數一舉升破去年10月高位,首次企穩23000點以上。破關領頭羊、電商和民用雲服務龍頭阿里巴巴,大升近15%,創下2021年12月以來的新高。在基本面和未來前景均預期大幅改善下,港股「脫熊入牛」似已成勢。牛市重臨,對個人投資者最大的挑戰,是要盡快擺脫過去4年形成的熊市思維,盡力適應新的市場環境,與「牛」共舞。
阿里今年已升67% 跑贏美科股
阿里巴巴今年走勢脫胎換骨,年初至今已大漲67%,大幅跑贏恒指和納指七大巨頭。阿里巴巴公布了未來三年人工智能(AI)基建計劃投資,將超越過去十年總和,其他互聯網巨頭預計也將陸續披露AI投資大計,令跟雲計算、雲服務相關的數據中心、雲平台,成為今年最受益的一群,預計今年股王一定跟雲高度關聯。
這一次的升浪是由新質生產力所主導,代表性事件是國產AI大模型DeepSeek的橫空出世。不過,這只是一個果,真正的原因,是國家多年前推出的2025年創新規劃,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非常有意思的是,DeepSeek人梁文鋒,沒擁有海外的留學經歷。這帶出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國家的教育體系,也並非只有死讀書一項優勢,同樣也具備歐美一流大學般培養出最頂級創新人才的能力。
同樣是上周,在北京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民企高層座談會,因為有最高領導人的參與以及作重要講話,市場往往視為投資的風向標:從中找出未來的明星企業,並從發言企業家所代表行業中,分析今後政策發力的方向。其實,中國經濟的未來增長點已經非常明確,在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大方向下,圍繞着科技自立、新能源、高端製造、機器人和農業安全這幾個主要領域展開。以機器人產業為例,暫時在內地領先的宇樹科技創辦人王興興出席了民企座談會並發言,這意味着政府已將智能機器人作為未來重要的科技突破方向之一。機器人在製造業的廣泛使用,將是製造業升級的必然趨勢,相關產業鏈未來幾年定會獲得政策加持。
機器人板塊不容忽視
事實上,機器人板塊今年表現亮麗,特斯拉、英偉達、華為、阿里巴巴等加入戰局,令機器人產業真正走向市場。特斯拉公布機器人項目進展,預計今年底單周產量600至700台,明年單月產能有望突破1萬台。國內企業如智源、語數等也積極布局,預計今年量產5000台和2000台。此外,華為發布了人形機器人樣機,與賽力斯合作,其電機供應商為A股上市公司匯川電機(佔九成比例)。機器人行業空間巨大,預計今年市場規模將達500億至700億元人民幣,未來可能達到萬億級別。
在機器人產業鏈中,技術難度最高的環節集中在減速器和電機領域。目前,諧波減速器和RV減速器是技術壁壘最高的部分。特斯拉供應鏈中,A股上市公司三花智控和拓普集團佔據重要地位。激光雷達也是機器人領域的重要技術,港股和美股各有一家上市公司在該領域佔據較大市場份額,未來有望在機器人和自動駕駛領域實現廣泛應用。
是次民企高層座談會帶來的另一個方向是新能源,相信仍是未來重要的投資主線之一。國內電動車龍頭、寧德時代(動力電池)、正泰集團(光伏)均在座談會名單上,意味着新能源產業依舊是政府扶持的核心賽道。值得重視的是,美國新政府正在討論允許中國企業在美國設廠的可能性,而新能源行業的政治阻力相信是最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