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代人回憶 惜別新光戲院

【大公報訊】記者易曉彤報道:屹立北角53年、有粵劇殿堂美譽的新光戲院,將於下周一(3月3日)退出歷史舞台,昨日是最後一日開放公眾參觀,吸引不少市民前來緬懷新光歷史。有粵劇迷街坊說,在新光看粵劇是一種情懷,過去數十年,在這裏欣賞過不少大老倌的精彩表演,同時見證新人入行,最難得是認識了一班粵劇愛好者。有市民說,新光戲院承載着自己和媽媽的開心回憶,對新光落幕感到不捨。
最後開放日 人頭湧湧
大公報記者昨日現場所見,戲院大堂人頭湧湧,導賞員在介紹大堂天花板特別吸睛的波波燈,「108盞燈,象徵佛經所說、人有108種煩惱,希望觀眾撥開雲霧見青天,在戲劇中覓智慧、解煩憂。」踏進劇院舞台,曾款待無數賓客的逾千座椅,留下歲月痕跡,參觀者們隨意就坐,或靜靜地欣賞場內的每一處布置,或與同伴細訴在新光睇戲的往事。
最特別是已封閉20年的神秘化妝間,亦開放供市民參觀。整個化妝間被數十盞化妝燈照得十分明亮,寬敞的房間內被數面鏡子包圍,與普通的化妝間別無異樣,它的神秘,亦終會隨着新光結業,成為一種傳說。
「在新光睇了幾十年粵劇,全都是情懷。」陳女士是北角街坊,她說到新光睇戲很方便,還認識一班粵劇愛好者,「以前很多大老倌都在這裏演出,上演了無數經典粵劇,可惜現在很少人認識粵劇了,無奈睇戲的場地又少了一個。」
余女士到新光戲院回憶與媽媽一起看粵劇的當年,她說每次來看粵劇,都格外開心,「場地又大,人又多,戲曲都特別精彩。」最難忘是媽媽在身旁耐心解說,「她會告訴我,這個表演代表着什麼、這些動作代表着什麼」,成為母女相處的美好回憶。吳太昨日專程從沙田到北角,把握最後機會參觀新光戲院。她說,雖然其他地方有睇粵劇的地方,但新光作為粵劇殿堂,味道始終不同,更加貼近民生。她感慨道,「香港少了間民營戲院,少了一間有粵劇演出的地方,這班老戲迷從此何去何從?」
新光戲院大劇場主席李居明表示,新光戲院的座位設計較特別,坐在前面的觀眾不會遮擋到後面觀眾的視線,樂池可讓20至30名樂師在現場演奏及唱歌,具有歌劇院的設計。由於是私人經營,可靈活安排檔期,「租到地方,你一年演多少齣戲也可以。」
新光戲院於1972年開業,可舉行粵劇表演、舞台劇及各類型演唱會。戲院曾兩度傳出結業危機,業主在2005年欲將物業改為主題商場,最後由汪明荃代表業界與業主交涉,時任民政局局長何志平參與斡旋,最後得以繼續營運;2012年,業主原不欲續租,最後由李居明接手及投資作翻新,並改名為「新光戲院大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