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拳館+AI師傅 仁大弘揚中華武術

【大公報訊】記者華夢晴報道:由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團隊主理的「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運用AI(人工智能)及VR(虛擬實境)等創新科技衝破地域界限傳播武藝。仁大昨日(22日)舉行項目第三階段成果發布會暨公開講座,團隊透過影像、動畫及新科技說好中華文化故事,包括創建虛擬中華武術樓等,實踐數碼人文和跨學科研究。
據了解,項目於2022年起先後研究詠春和太極,發掘和整合發展歷程,並借助前沿科技進行呈現。團隊在此期間,製作了中華武術紀錄片、建立數碼資料庫、引入VR詠春練習的互動展覽、構建虛擬拳館、舉辦中華武術家國際交流會等,以弘揚並傳播中華武藝。
仁大行政副校長周德生表示,仁大近年一直以「數碼人文」為框架發展教學、研究及校園建設。「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傳播」項目正正展現到數碼科技可以衝破地域界限,將中華武術傳到世界各個角落。
他強調,在「刷手機比呼吸更頻密」的年代,學者、老師、學生以及科技業界,要共同創造一個跨界合作平台,才能推動武術文化傳承及創新。
中國香港中國國術龍獅總會主席江沛偉師傅表示,期望更多的年輕人認識並了解中華武術的文化底蘊,代代相傳。仁大以創新科技推廣武術,是香港學術界的先河。他指,未來將會聯同多個國術門派和仁大繼續展開合作,通過學術研究,共同傳承技藝與文化內涵。
培訓中小學生成為「武術大使」
此外,研究項目與多間協作學校合作,培訓中小學生成為「中華武術與體育文化」大使。學生們通過參加虛擬導覽工作坊,深入了解中華武術及研究所採用的科技,並與師傅面對面交流。
參與國術舞獅總會虛擬導覽的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的戴同學,目前正在學校學習舞龍。作為體驗者他認為,運用AI科技來宣傳傳統文化,能夠使知識傳授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負責項目的仁大助理副校長李家文強調,儘管AI技術使得大眾更易於接觸和學習武術,但總有些疑問是無法單憑科技解答的,「沒有師傅是不行的」。
聖公會聖米迦勒小學陳裕均校長表示,學生通常從電影中認識武術,但通過與師傅的實際交流,他們得以領悟學習武術的真正途徑,並深刻體會到中華武術中尊師敬道精神的重要性。